论双圆环面包络环面蜗杆的曲率干涉特性

来源 :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湖北省科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qjxti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一种新型环面蜗杆的根切特性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种环面蜗杆的螺旋面,由盘形砂轮磨削展成,该盘形砂轮具备两个关于中间平面对称的圆环产形面。因此,蜗杆的螺旋面是单参数圆环面族的包络面,该环面蜗杆可称作DTT蜗杆.根据微分几何和齿轮啮合理论,从产形圆环面方程推导出DTT蜗杆螺旋面曲率干涉界线方程;通过分析此曲率干涉界线在蜗杆轴截面中的位置,断定DTT蜗杆是否发生根切。研究结果表明,曲率干涉界线在DTT蜗杆轴截面中的位置,与蜗杆头数和蜗杆副传动比没有关系,而且曲率干涉界线通常不会进入蜗杆螺旋面,整个蜗杆螺旋面总是位于无曲率干涉的一侧.因此,DTT蜗杆一般不会发生根切.
其他文献
公文运转系统是办公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国家地质工作信息化的建设中,通过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合理的实施路线、科学的推广方式,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共享和网络协同办公,提高日常办公中公文运转的效率。
传统的地质信息模拟与表达是基于特殊的形象符号模型,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越来越受到地学界的重视,本文以地质类三维可视化软件EVS Pro软件和作者所承担的实际项目为例,开展了有关区域的地层及含水层的三维数据模拟的尝试。本文以此为基础阐述了三维地质建模的思想及实现。
地质信息科学是关于地质信息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学科领域。其发生和发展,是地球信息科学与地质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内部条件是地质学定量化和地矿勘查信息化的自身需要,外部条件是计算机科学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兴起和发展的促进。其研究对象是岩石圈的地质信息,其理论框架的核心是地质信息机理,包括地质信息的本质、运动规律、传输机制和信息流的形成机理等。其方法论体系包含着主题信息管理法、信息分析
实现地矿勘查工作信息化有效途径与方法是根据地矿勘查工作自身的特点,建立以主题式地矿点源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的共用数据平台;利用信息系统技术对地矿勘查工作主流程进行充分改造,实现全程计算机辅助化;进行“多S”的技术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同时实现勘查数据的三维可视化。为此,需要加强地质信息科学和地矿勘查工作信息化的理论框架、技术体系和方法论研究,重视与地矿勘查工作相适应的集成
作者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勘察数据具有显著的多源、多类、多量、多维、多时态和多主题特征,采用地矿点源信息系统研发思想与方法,研发出了以GeoView为基础平台的地质灾害勘查信息系统GeoHagard。该系统围绕主题式点源勘察数据库(属性和空间),将野外数据采集模块与室内图件编绘模块、及三维可视化分析模块连为一体,同时采用Web方式,按C/S与B/S结合模式,初步实现了地质灾害勘察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
通过近年的应用和开发,MRAS未发现矿产资源评价工具软件是目前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中常用的软件之一;该工具软件包括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成矿信息提取和信息综合评价两大模块,在数字矿床模型和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有独特优势;但软件在计算机水平和可视化方面和国外同类软件有相当差距,需要在吸取同类地学软件的优点后,进行软件的全面改造和升级。
多源数据整合是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滑坡是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区民和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本文通过对民和地区区域滑坡风险性的数字化评价,初步建立了地质填图多源数据整合的方法、流程。确定了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进行多源数据整合的两个前提:能够应用多种地学研究数据的地质问题和数学模型。文中滑坡风险评价所应用的地学数据为1:25万民和县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遥感数据、地形数据、野外对部分滑坡的实测数
全国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是一项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统称3S技术)与常规调查手段相结合的调查工作,成果数据类型涵盖了图形、图像及其相关的属性、文本、图片、多媒体等海量的数据集。本文介绍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对调查成果实施综合、集成的解决方案,论述了建立信息系统和信息站点的技术流程。
本文首先介绍了面向数字地球的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同时对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分析,包括数字地球建模方法、可视化技术、VRML技术。在应用方面,回顾了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GIS应用现状,分析了地质研究应用领域使用VRGIS技术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技术难点。文章针对地质环境领域,特别是地质灾害反演和预测、地下水监测和模拟,提出了相应的VRGIS数据模型和网络模型,对多层地质场景、大规模异
本文围绕时序建模软件(Time series Forecast V1.0)的研发与应用,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黄河源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为基础,按照现代预测学理论对黄河源区的水文、气象等单因子时序量进行了百年预测。针对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提出并采用了先进可行的“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特征向量”与“综合指标”的对等关系,从而避免了以往诸多评价模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