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一种稳定有效的苯诱导再障模型以提供致病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平台。2、苯致造血系统疾病机制经过多年研究仍未完全阐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苯染毒骨髓单个核细胞TOPO IIa启动子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有降低,推测苯致病机制与体内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相关,本研究在苯再障小鼠模型基础上检测HDAC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以进一步验证苯造血毒性机制,为更深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雄性CD1小鼠为实验对象,间断长期苯蒸气吸入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造模组按吸入苯蒸气浓度及吸入时间不同分为四组:B1组(300ppm/2月)、B2组(300ppm/3月)、B3组(900ppm/2月)、B4组(900ppm/3月),每周5天,每天6小时,以单纯吸入空气组(A组)为对照组。(2)各分组分别于吸苯前及吸苯结束两天后称取体重及采血(吸入前采用尾静脉取血法,吸入结束后采用摘取眼球法取血),计数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和血小板(PIT);(3)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后,用75%酒精中浸泡5分钟,分离出两侧股骨并剪去一侧骨骺端,用2mlRPMI1640培养液完全冲出一侧股骨的骨髓细胞,计数每根股骨中的骨髓有核细胞数,留取肝、脾和肺做病理形态学观察,脾脏称重计算脾体指数(脾脏指数=脾质量mg/体质量g)。(4)将对照组与造模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悬液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提取RNA,进行RT-PCR及凝胶电泳,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并计算对照组与造模组小鼠的目的基因条带与内部参照基因条带的灰度值比值,统计分析结果。结果:(1)各造模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较血三系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B1组与B3组相比以及B2与B4相比,三系计数结果无明显差异,提示苯蒸气浓度高于300pm后,过高浓度并未造成更明显的造血衰竭,而随着时间延长骨髓衰竭可加重。骨髓、肝、脾病理形态学检查均有造血细胞的减少,而非造血细胞如脂肪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增加,肺部可见肺泡数目减少,间质细胞增多,肺间质增厚,胶原纤维沉积增多。结合血三系、BMNC计数及病理形态观察结果,提示苯致小鼠再障模型建立成功。(2)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小鼠灰度值比值均值升高,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其HDAC mRNA表达水平有增高。结论:(1)予雄性CD1小鼠以浓度300ppm、6小时每天、5天每周的苯蒸气吸入,持续2月以上可成功建立再障模型。(2)苯致再障小鼠模型中HDAC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增高,验证了苯的造血毒性与HDAC升高从而降低乙酰化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