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发病因素研究初报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粗缩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是以灰飞虱为传播媒介的玉米病毒病,2008年在浙江西北部玉米产区暴发流行,造成玉米产量较大损失。为了明确该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了不同虫口密度和不同玉米苗龄接种带毒灰飞虱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灰飞虱虫量在0.5头/株密度时即可造成约1/4玉米植株发病,随着虫口密度加大,植株发病率显著上升,在2头/株密度时即可使50%玉米发病。灰飞虱的发生量是影响玉米粗缩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在玉米5叶期以前是幼苗感粗缩病的敏感期,玉米幼苗感病阶段是否与灰飞虱成虫迁飞期相遇是粗缩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适当的推迟播种以错开灰飞虱成虫迁飞期,可显著减轻粗缩病的发生为为害。
其他文献
本研究运用Gompertz,Logistic和Bertallanffy 3种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对淮南麻黄鸡进行了生长曲线拟合,通过分析其生长速度和性别间的差异,揭示淮南麻黄鸡1-16周龄的生长发育规律,同时对20周龄体重、开产蛋重和开产日龄等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为淮南麻黄鸡的开发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3种生长曲线模型中,Bertalanffy模型在拟合度和预测淮南麻黄鸡1~16周
本试验选取贵妃鸡(♂)×贵妃鸡(♀)、文昌鸡(♂)×文昌鸡(♀)、文昌鸡(♂)×贵妃鸡(♀)3个配套组合的F1代(分别称之为贵妃鸡、文昌鸡、杂交鸡)一日龄雏鸡,同一饲养条件下养至90日龄时,每组随机抽取18只鸡,共54只,进行翅静脉采血,旨在测定贵妃鸡、文昌鸡及其杂交鸡间在血液生化指标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贵妃鸡的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低于文昌鸡(P<0.05),杂交鸡接近母本贵妃鸡水平
本研究拟通过对其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品种之间蛋品质的遗传特征,为今后品种改良、拓宽市场和消费者选购提供依据。试验选取饲养方式相似、周龄相近的贵妃鸡蛋和卢氏绿壳鸡蛋各50枚、隐性白鸡蛋30枚,分别测定了蛋的物理性状和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等的含量,比较了3个品种间的差异.3个不同品种的蛋重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隐性白鸡蛋最大,贵妃鸡蛋最小,绿壳鸡蛋居中,这一结论基本符合绿壳蛋系蛋重小的特性。
种植抗病品种是当前生产上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连续5年对华中稻区主栽品种和备用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监测,其结果如下:2006~2007年,采用华中稻区优势菌群Ⅱ型菌KS-6-6和Ⅳ型菌ZH173两个菌株对收集自该稻区的202份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感性鉴定。结果显示,对Ⅱ型菌KS-6-6表现抗性的有122份,占60.40%,表现感病的有80份,占39.6%;其中高抗品种5份,无高
玉米矮缩病(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发生严重的玉米病毒病,明确传毒介体灰飞虱在农田杂草及迁移侵染的玉米病毒病空间分布动态,提出抽样技术,对于及时准确监测介体昆虫和病毒病发生动态,科学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2008~2011年开展了农田杂草灰飞虱和玉米矮缩病株空间分布动态调查研究。通过对冬季和早春农田杂草灰飞虱、夏玉米矮缩病株发病的实际调查,采用若干扩散型指数等方法测定结果,表明农田杂草的越
玉米病毒病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明确玉米病毒病的发生分布情况,为准确预测和分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8~2010年对玉米病毒病与虫媒灰飞虱“3S”监测预警技术进行调查研究,建立了实时的以玉米病毒病、灰飞虱为主的玉米重大病虫发生动态区域分布的地理信息系统。GPS与GIS技术相结合,对比研究了耕作栽培、玉米播期、品种、气象要素等对玉米病毒病和虫媒灰飞虱发生动态影响,发现了灰飞虱区域移动扩散规律,
本文对初夏灰飞虱寄主植物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时间选择在6月上旬,此时本地冬季主要作物大小麦已全部收获完毕,冬季主要杂草看麦娘、蔺草等也相继枯死,本地夏季主要作物单季稻正处秧苗期,尚未移栽,田间杂草较多,同时1代灰飞虱成虫进入高峰期,虫量较高,易于调查。调查方法采用盆拍法,用白瓷盆选作物与杂草生长一致点拍虫,计数每平方尺成若虫数量。对高秆植物采用目测调查。此次调查共查到灰飞虱新寄主5种,其中栽培作物甘
玉米矮缩病(粗缩病)是玉米发生严重的病毒病,2009~2010年开展了玉米不同播种期的药剂处理与玉米矮缩病发生关系的调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播种期及药剂处理与玉米矮缩病发生具有密切关系,4月20日至8月27日六期播种的玉米,以5月9日播种的玉米发病最重;其次为5月29日播种的玉米,4月20日前和6月29日后播种的玉米发病较轻.2种药剂种子处理对玉米矮缩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生产上应适当调整夏玉米
控制玉米病毒病发生为害,对于夺取玉米丰收、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玉米病毒病发病流行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8~2010年对玉米不同品种和播种期与玉米病毒病发病关系进行调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始发病期一般在4~7叶期,4月中下旬播种的发病重于4月上旬和3月下旬。研究结果为玉米播种期的调整和确定防治适期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玉米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生产上可选用澄海11、澄海3622
玉米矮缩病又称玉米粗缩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的毁灭性的玉米病毒病,近年来以玉米矮缩病为主的玉米病毒病呈上升流行态势,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为此,几年来开展了玉米重大病毒病发生流行规律、预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通过研究,鉴定明确了浙江省玉米病毒病的病原和玉米主栽品种的抗病性。探明了玉米矮缩病传播媒介与主要寄主植物和介体灰飞虱与传播的玉米矮缩病发生消长规律及影响主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