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异丁醇谷氨酸棒杆菌重组菌的构建

来源 :第九届全国研究生生物质能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谷氨酸棒杆菌缬氨酸代谢途径产异丁醇,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将乳酸乳球菌的酮异戊酸脱羧酶基因kivD 和醇脱氢酶基因adh 利用载体pEC-XK99E 串联克隆到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 中表达.重组菌经过IPTG 诱导发酵12h 后,异丁醇的产量到达了0.081g/L.adh 酶活的测定结果发现,其对异丁醛具有更好的偏好性.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以中试水平下秸秆两阶段厌氧发酵联产生物氢烷(生物氢气和生物甲烷混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系统进行清单分析并计算对环境的影响,且与秸秆压制成型、直燃发电以及沼气工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秸秆两阶段厌氧发酵联产生物氢烷系统对环境具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减弱温室效应172.99 kg CO2 和减少资源使用4398.3 MJ,同时运输过程贡献了最大环境排放约48%-63%;而且该系统
本文主要以粒度小于0.088mm 秸秆粉的酶解液为底物与热预处理后的活性污泥进行厌氧发酵产氢实验,以累积产氢量为考察指标,基于响应面Box-Behnken 模型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考察厌氧产氢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并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氢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温度、初始pH 值和底物浓度三因素中,温度和底物浓度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最大,两两因素的
该研究设计的立式连续干发酵反应器将搅拌升温调节过程、熟料回流混合过程和立式厌氧发酵过程有机结合,形成一种高浓度有机废弃物制取生物燃气的工艺方法及其发酵系统,可实现沼气工程的快速启动、厌氧反应器内无需搅拌与加热。
沼气发酵工程中,搅拌是影响沼气产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TS 浓度为6%的牛粪为主要原料进行厌氧发酵,测得料液在发酵过程中的粘度变化,选取合适的搅拌器;并以搅拌时间分别为1min、3min、5min,搅拌频率分别为2 次/d、3 次/d、4 次/d,搅拌器转速30rpm、60rpm、90rpm 进行了一组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优化试验,以甲烷累积量为参考参数进行了正交试验,得出甲烷积累量最大时的最佳搅拌工
采用中温(36±1℃)连续式发酵工艺,研究在进料TS 浓度为3%条件下添加膨润土和蒸煮去油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膨润土和蒸煮去油均能改善餐厨垃圾单相厌氧消化酸抑制现象,促进单位VS 产气量的提高并保证发酵系统稳定运行.纯餐厨垃圾单位VS 产气量和平均VFA 浓度分别为479mLCH4/gVS、3.164g/L,产气量波动较大,后期出现严重的酸化现象.添加膨润土和蒸煮去油处理分
本文提出对湿藻生物质分级利用制取燃料油的技术路线:首先微波萃取和酯交换转化湿藻油脂制取高品位的生物柴油,然后利用藻渣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通过水热反应制取低品位的生物粗油.分级利用方法得到的生物柴油和藻渣粗油总产量(40.19%)和总能量转化效率(67.73%)与微藻整体水热反应得到的生物油基本相等.
为了探究厌氧发酵过程中料液流变特性的变化情况,本文采用对比接力试验方法,以TS 浓度为4%、6%、8%的牛粪、玉米秸秆进行混合中温厌氧发酵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初始TS 浓度下料液各层的密度变化不明显,粘度差异化较大;TS 浓度为4%时,上中下三层料液的最大粘度值分别为5.1、9.9 和104.5mPa·s;TS 浓度为6%时,粘度最大值分别为10.5、89.5、157.5 mPa·s;TS 为8%
寻求最佳的初始pH 值、光照度、温度、料液比等工艺条件对苹果泥光合细菌产氢有着重要意义。该试验通过响应面法,研究初始pH 值、光照度、温度、料液比等工艺条件对苹果泥光合细菌产氢的交互影响,从而找到最佳的苹果泥光合细菌产氢工艺条件。
糖蜜酒精废水中高浓度硫酸盐的存在,抑制了厌氧发酵产甲烷的过程,且其高色度高腐蚀性的特点,在其处理达标排放方面亦有诸多不利影响。铁碳微电池技术利用微电池原理,可以消耗废水中相当部分氢离子,降低废水腐蚀性,还可以改变部分有机物形态和结构,降低废水的色度,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并且溶解的铁离子还可以降低高浓度的硫酸盐对厌氧发酵的抑制作用。
根据高浓度沼气发酵工艺流程和控制要求,提出了基于PLC 和组态王的高浓度有机原料沼气发酵控制系统.该系统由PC 计算机和组态王KingView6.55 软件组成,下位机采用西门子S7-200 系列的PLC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能够实现鄂尔多斯示范工程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自动控制,实现了沼气生产的高效、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