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陆地景观演变定量分析--以沈阳为例

来源 :新世纪以来遥感应用进展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haiyueme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MSS、landsat-5、landsat-7卫星影像和GIS技术,对沈阳四县一市的地表水资源分布和土地利用进行三个时像的信息提取(1979、2000、2005),结合景观生态学指数,着重分析了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水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沈阳地表水资源分布随时间呈现多-少-多的U形发展,在空间上水体分布的重心不断向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南部移动,表明沈阳地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地表水资源的空间配置起到决定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中国海洋一号卫星(HY-1B)海洋水色扫描仪(COCTS)数据,结合美国Terra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对2011年3月2日济州岛东南海域的大气涡街现象进行了观测和分析.COCTS和MODIS观测得到大气涡街涡列距离和涡旋间距比(h/a)均值分别为0.32和0.35.利用具有成像时间差异的COCTS和MODIS卫星云图,观测到的涡街移动速率为12.2m/s,而分别利用它们
采用多时相美国侦察卫星、陆地卫星TM\ETM及WORLDVEIW等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对中缅界河-南宛河出山口至汇入瑞丽江处河段岸线变迁进行了动态遥感分析,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09年该河段岸线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南宛河出山口至汇入瑞丽江处河段河岸线年均摆动最大在13.7m,平均年均摆动8.5m;河道弯曲系数逐年增大,河道由单一型河道向分叉型发展.研究成
KarstGIS在岩溶石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转化应用,针对岩溶石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技术需求,进行KarstGIS原型系统的在岩溶石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使相关技术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能适用于解决遥感图像真彩色增强、岩溶石漠化小流域的水土流失与石漠化遥感调查、信息提取、动态监测和成果资料管理等专业问题,进而服务于岩溶石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岩溶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遥感调查。
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遥感技术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为应急救灾、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和灾后规划重建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对南江县地质灾害进行了遥感综合解译,同时分析了南江县地质灾害形成和发育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野外详细调查提供了科学的遥感基础资料.
大光包滑坡位于四川省安县高川乡,系汶川Ms8.0级地震触发的规模最大的巨型滑坡.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及基础地形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大光包滑坡滑动前后进行了四期遥感图像对比解译和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和地面测绘,对滑坡分区、滑面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将滑坡划分为滑源区、滑坡洼地区、主滑体堆积区、下游堆积区、上游堆积区和前缘堆积区.对比了滑动前后的地形、地貌,以及原矿硐、矿渣、工棚等的位置变化,确定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监测手段还基本停留在常规阶段,已无法满足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新形势的需要,随着时间技术的发展,大尺度、快速、海量信息的遥感技术已成为生态环境监测一种重要技术手段.遥感技术可实现从空中对地表环境的大面积、同步、边续监测,突破了以往地面环境监测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环境监测的模式,卫星遥感技术与地面常规监测协同,构成先进的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全方位地提高了环境监测的能力和效
快速、准确地提取滑坡信息对滑坡灾情评估和救灾指挥至关重要.过去主要通过野外填图和人工影像解译来提取滑坡;而利用滑坡的光谱、空间以及形态学特征,结合专家知识可以实现滑坡信息的自动提取.本文以湖南省资兴市作为实验区,使用QuickBird卫星2.4米分辨率的多光谱数据,辅以30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光谱、空间以及语义等信息的滑坡识别方法.首先,对多光谱数据进行分割,生成滑坡分析的影像
本文介绍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成像几何模型,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立体像对研究了不同布点方案的RPC空三精度、制作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成图精度情况,形成了卫星立体像对的数据处理流程及数字地形图的制作工艺,为铁路勘测阶段的地形图生产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途径.
抚州—永丰断裂,走向NE,倾向SE,倾角45°~75°,作为江西省德兴—遂川深断裂带的组成部分,通常认为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控岩控盆控矿断裂.本次研究发现,该断裂在喜山期具有明显新构造活动的踪迹,包括清晰的线性影像、构造地貌单元分界线与断裂走向一致、具有地震活动纪录、温泉沿断裂分布等,表明该断裂是一新构造,断层角砾岩特征及地层错移关系显示为一右行正断层,南东盘向南东方向下滑,致使断裂两侧侵蚀深度或保矿
遥感地球科学,尤其是对人与地物关系,它由政务领域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工程而发展,其确实是一个空间观测引领社会发展的过程.本文基于长期开展航空遥感任务后分析,当航空遥感在国家"高分辨率"发展的当前,也应该研究"为什么高分的核心是不同分辨率的信息技术物理和工程化问题",依据地球下垫面的遥感观测本身"高分"特征,高分技术是地球信息科学能力提升的要求和工程化研究.文内就以近年长三角大都市区域的航空遥感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