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子层面强化气体分离纳米复合膜中MOFs与聚酰胺界面相容性

来源 :第九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原位界面聚合制备纳米复合膜(Thin film nanocomposite,TFN),在聚酰胺层中引入纳米填料,可以显著提高膜的渗透选择性.然而,纳米填料与聚合物的界面相容性问题是限制膜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金属有机骨架(MOFs)因具有有机配体而与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但两者之间的界面相容性缺陷仍然存在.目前,大多数研究是通过对MOFs进行表面改性,与聚合物之间构建氢键以增强界面相容性,但仅靠氢键难以完全解决相容性问题.本文通过在ZIF-8合成过程中引入2-氨基苯并咪唑配体合成含氨基ZIF-8 (NH2-ZIF-8),NH2-ZIF-8与聚合物可同时形成氢键和共价键,在分子层面上增强两者的界面相容性.界面聚合成膜过程中,水相中的NH2-ZIF-8可以与有机相中的均苯三甲酰氯(TMC)反应形成共价键,同时NH2-ZIF-8中未反应的氨基可与聚酰胺中的叔胺作用形成氢键,该叔胺由水相单体NN-双(3-氨丙基)甲胺引入.利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NH2-ZIF-8和TMC可以发生反应.膜的气体分离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ZIF-8,NH2-ZIF-8可以明显改善TFN膜的气体渗透性能,膜的CO2渗透性可达到2004GPU,CO2/N2的分离因子为220.
其他文献
膜材料是膜分离技术的核心,对炭膜来说,前驱体聚合物的选择是制备高性能炭膜材料的关键。本报告研究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合成具有高自由体积并呈微孔结构特征的聚合物前驱体材料,通过研究它们在加热过程中的化学结构与空间构型的演变过程;探讨其化学结构、空间结构、自由体积的变化规律;孔结构、炭结构的形成机理;气体渗透性和选择性内在联系;在微观层面上构建具有高渗透性炭膜极微孔道体系。通过对聚合物膜制膜工艺、热解炭
会议
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及气候变化的主要气体之一,提高能源利用率及CO2的有效捕获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效率高、操作简便及投资和运营成本低等优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绿色且经济可行的替代方法.然而,现有的气体分离膜材料普遍受到渗透性和选择性间trade-off的限制,而有机物/纳米材料杂化膜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了提高纳米粒子在高分子基质中
超滤膜的亲水改性是提高超滤膜的渗透通量和抗污染能力的的重要途径,其中无机纳米粒子的掺杂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传统方法所存在的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混合基质超滤膜的分离性能.采用原位合成法较好地解决了纳米粒子的团聚,但由于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质的结合度较弱,大部分纳米粒子在相转化过程中融入凝胶浴,无法发挥其作用.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炭材料,其表面和边缘具有丰富的羧基,羟基
在当前我国能源和环境面临的紧张局势下,发展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是从技术角度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由于氢气的诸多优点,如氢热值高、燃烧性能好、点燃快,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而且H2本身无毒,燃烧后,只生成水,被认为未来最清洁的能源之一.美国能源部(DOE)报道,2012年全球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比201 1年增加了34%,美国计划在2016年初在加州投用68个氢气站,可为20000辆燃料电
会议
膜蒸馏(MD)是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节水减排的重要技术.但传统MD过程的能耗高、冷却水消耗量大的突出问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气隙膜蒸馏(AGMD),作为传统MD技术的一种,由于其组件自带热量回收系统,基于AGMD过程的新组件结构及其性能研究正在成为MD研究的热点.气隙膜蒸馏组件内,气隙宽度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针对列管式中空纤维气隙膜蒸馏组件气隙宽度分布不均、难以控制的显著不足,本文采用毛细铜管作
混合导体陶瓷透氧膜在高温下对氧具有100%的选择性,可以用于纯氧制备[1],同时可以作为膜反应器用于烷烃的选择性氧化、高温水分解制氢或氮氧化合物的降解反应[2].双相陶瓷透氧膜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耐CO2性,有望用于基于Oxyfel火力发电厂中CO2的捕获[3,4].然而,通常双相陶瓷透氧膜的透氧率较小,我们通过在透氧膜材料的晶格中掺杂低价态的钴离子,形成了稳定的立方晶体结构,同时增加了晶格中的
复合膜由于其分离层和支撑层相对独立,因而可对其分别设计、独立调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分离膜制备过程。实验发现,选择具有直径细小,比表面积大等结构特点的一维纳米结构材料如纳米管、纳米纤维等,可直接在大孔基膜表面交叠堆积,构造交叠网络修饰层。本工作中,采用氢氧化铜纳米纤维在聚丙烯腈膜表面进行抽滤制备修饰层,以获得具有高孔隙率、小孔径的中间层。在纳米纤维层表面涂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溶液并进行真
金属-有机共价化合物(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具有高的孔隙率、规整的孔道结构、并且孔径可调等优点,制备基于MOFs材料的分子筛分膜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MOFs晶体生长控制难,制备纳米级厚度的超薄MOFs分子筛分膜仍面临很大的挑战.本研究工作在传统界面扩散法制备MOFs膜的基础上,创新性将表面多巴胺修饰的超薄碳纳米膜材料(PD/SWCNTfilm)引入界面
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也越来越大.然而,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源绝大部分都来源于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些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势必会导致大量CO2的排放,引发全球“温室效应”,严重影响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开发有效的CO2捕集新技术尤为重要.CO2捕集方法主要包括吸收法,吸附分离法以及膜分离法,其中膜分离技术因其具有高效节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近
会议
以高醚氧集团(EO)含量的有机聚合物和Pebax1657为原料制备的共混膜对CO2的分离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前期研究结果发现:将聚醚胺接枝到纳米二氧化硅上制得的纳米有机杂化材料(NOHM-HPE)显示出很高的CO2溶解能力.基于此,不同NOHM-HPE含量的NOHM-HPE/Pebax 1657共混膜被制备.DCS和XPS的表征结果表明,NOHM-HPE的添加最终导致了Pebax1657玻璃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