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移动医疗服务模式与亚健康管理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七届“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暨首届全国亚健康+与移动医疗融合应用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uh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专业性的健康管理随之发展起来,同时,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在"互联网+"的战略背景下,中医药健康管理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中医移动医疗对于躯体亚健康的健康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亚健康标准化数据库,加强中医移动医疗监管力度,提高产品研发水平,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议。
其他文献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经典调节机制,其通过影响DNA结合蛋白的结合能力,影响识别转录因子,或结合某些蛋白,从而实现调控转录水平.目前甲基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针对特定位点的亚硫酸盐测序法,以及针对基因组富集或全基因组的二代测序.其在中医领域的研究可分为横向的证候生物标志物研究,及纵向的药物分子靶标研究.总之,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时间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明显,调节方式相对间接,充分体现基因遗传与环境的相互
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生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内皮祖细胞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活血化瘀一直是传统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均有显著疗效.通过论述活血化瘀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和复方对内皮祖细胞动员、增殖、迁移、分化、黏附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等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为今后活血化瘀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各种类型的心绞痛动物模型进行分析,探索如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的结合病因病机与生理病理变化,研制更符合临床实际以及中医理论的冠心病心绞痛病症结合动物模型.通过传统中医认为的病因得出的造模方法从多角度出发,建立了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实验动物模型,虽避免了单一因素不能真正代表发病本质的缺陷,但是存在普适性差、不能满足中医证型多样化需求的缺点。中医的研究要遵循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因此要求制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终末阶段的一组症候群,国内成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5年死亡率与肿瘤相似,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历史悠久,方法独特,具有临床疗效.五苓散加减方是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经典方剂,其疗效得到多数医家的肯定.临床试验表明,五苓散加减方具有利水消肿、温阳化痰、活血化瘀的功效,并且通过调节尿液,调整血压,拮抗体内醛固酮抑制RA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仍缺乏一体化的防治策略.而"治未病"思想在干预疾病的防治是当今医学的发展趋势.笔者在预防和治疗面瘫过程中,结合本院的临床经验采用“治未病”思想对面瘫采取分期防治,预防为主,辨证论治,取得良好效果。要把“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面瘫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建立一种以医生指导,患者自我防治为主的治疗理念,这对于提高面瘫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元基因组学中肠道菌群的角度,综述其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肠道元基因组学可以在中医治未病与西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不仅实现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诠释,而且可以推动治未病的临床干预工作向整体观的发展,最终有可能实现中医与西医的汇聚与融合。目前,国外医学、营养学等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已经开始充分地认识到肠道菌群的研究前景及其与中医药之间的天然的内在关系,并已经在积极地吸收和应用中医药理论服务于
提出"亚健康"是伏病在络新观点,并依据伏病理论,提出亚健康的现代中医演化规律,并针对这个规律,提出了专业的健康教育,科学饮食,科学运动,科学理疗,药物干预的前瞻性"五位一体"亚健康的健康管理策略.
小营中心在2011-2015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发展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认真制定中心"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五年来在辖区范围内积极推广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大大提升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双丰收.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在亚健康领域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治未病”理念和西方古代“治未病”理念,分析了传统中医学“治未病”理念在实践中,要立足于主动养生和早期治疗。并提出了实践的创新性转化意见。
主要从亚健康概念、临床表现、调治法则,与中医学的"未病"关系,以及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法则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只有建立了治未病的健康保障体系,重视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与调养,才能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避免亚健康状态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