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地质模型展示系统之研究与实现

来源 :《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及三维地质图像成图方法》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o200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石油地质勘探领域,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地震、测井、岩芯图像分析、数据管理等各个方面。面对复杂、隐蔽的勘探目标。地球物理科学需要尽可能地综合所有相关学科的技术,进行多次反馈、交叉研究,由此地质建模系统应运而生。但是现有的地质建模软件缺乏对网络环境的支持,这就使得处于不同地点的地质科学艰难于进行相互交流。为了对同一地质区域做出地震解释,地质科学家不得不在异地之间进行大量的数据传输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
其他文献
@@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降雨的城市之一。早在1960年7月为配合上海郊县的抗旱,市气象局与驻沪空军部队合作,开展了人工降雨试验,并于当年9月5日,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成立上海市人工控制天气领导小组,由副市长宋日昌任组长。1993年为了确保“东亚运动会”开幕式在无雨天气下进行,在东亚运动会组委员的要求和指挥下,市气象局与驻沪空军部队全力合作,进行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历史上首次人工消雨作业,取得了成功
@@黑龙江省是农业和林业大省,自然资源丰富。全省耕地面积924万公顷,是全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森林面积18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木材蓄积量居全国第一位;草原面积433万公顷,是全国9个重点牧区省之一;湿地面积535万公顷,位居全国前列。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我省西部北部年降水量仅350-500毫米,经常发生春夏连早和森林草原火灾。据统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20余年,我省干早机率明显增加
@@浙江省于1958年开始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试验研究,并根据“人影”业务工作实际能力,从1968年起开始人工增雨和抗旱作业。随着“人影”业务技术不断成熟和地方发展需求增加,2003年起,浙江一些市、县配设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装备,实施增雨作业。上述各类“人影”作业,有效地增加作业区降水量,对缓解旱区灾情,稳定早区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得到各级地方领导和群众欢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福建是一个水资源相当丰富的省份,每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1800mm。但是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2002年起至2004年福建省连续发生秋冬旱、夏早,致使城市供水和农业用水短缺,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2006年是我省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也是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轨道建设全面推进的一年。在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和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以及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研究成果,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在积极开展以人工增雨为主要目的的人影服务的同时,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中国气象局广州区域气象中心业务技术体制改
@@由于复杂的地理气候背景,四川地区干早、冰雹等灾害发生频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人影业务水平,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要求,我省加强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轨道建设。
@@陕西位于中国内陆,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腹地,总面积20. 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05. 2万。自南向北横跨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气候,干早、洪涝、沙尘暴、冰雹、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秦岭横跨陕西中部,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
2003年8月5日江淮地区一次对流云催化试验后,通过对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及雨量、雨滴谱数据分析,发现催化作业后的对流云持续发展,回波强度、低层辐合、回波项高、垂直积分含水量均发生明显变化,作业点及下游地面雨量增加。根据雨滴谱资料分析发现,催化后雨滴谱谱宽增大,在催化后20分钟滴谱的空间总浓度比催化前增长了209%,雨强增加了15%,液态积分水含量增长了37%。
利用单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数据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分析了一次强烈雹暴的产生、发展和维持机制。主要结果为:该雹暴是产生于中等偏上垂直风切变和较人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条件下的右移风暴,它在旧无序多单体风暴的阵风锋触发下在其右侧产生。旧的多单体风暴和该雹暴初始阶段主要雷达回波区域负的径向速度(向着雷达的速度)占主导地位,随着风暴的发展,特别是地面出现小冰雹后,雹暴中出现正径向
@@传统的基于物体表面表示的面元图形学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三维地质建模软件中,虽然面元图形学技术能够表示物体的外部形状和相互之间的拓扑关系,但是,它无法表示物体的内部结构,而三维地质建模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三维空间中地质属性的计算与分析。而体元图形学技术的出现,提供了解决三维空间属性的表示与计算方法,基于体元的三维地质建模已经成为了现今三维地质建模软件技术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