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损表面MoS2膜形成的高温摩擦机理研究

来源 :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5.0Wt%MoS2的高温减摩抗磨性能及其磨损表面吸附膜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5%MoS2在200~400 ℃时具有特别优异的减摩性能.在5.0 Wt%MoS2润滑条件下,不同试验温度后的磨损表面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比试样的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00℃时,磨损表面的硬度和弹性模量与试样比较降低最为显著,分别达到30%和18%.100℃和500℃时磨损表面上不能形成具有润滑性能的MoS2膜,而300℃时磨损表面能形成,但发现MoS2有部分发生氧化.由于300℃时层状MoS2吸附膜在磨损表面形成,使磨损表面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显著降低,高温减摩抗磨性能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采用空心阴极等离子烧结工艺,实现对铁基粉末的高温、快速烧结,同时引入渗金属工艺.结果表明:显微组织分析可以显示在不同的工艺参数条件下烧结体的致密化过程;在烧结过程中,粉末制品的致密度随着输出功率和烧结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通过空心阴极的溅射作用,在烧结体表面能够形成完整的钨渗层;且渗层厚度随着阴极电压和气压的升高而增加,随着保温时间的增长,渗层不断加厚。
对热作模具钢H13进行表面机械研磨(SMA)处理,使其表面形成一纳米层,进而研究表面纳米化处理对H13钢的表面改性作用.通过SEM、TEM技术,显微硬度试验和热稳定性试验,分析表面变形层的厚度,晶粒尺寸,截面硬度梯度以及热稳定性能.分别对原始试样和表面纳米化试样进行520℃×5h等离子渗氮处理,并对比各自渗层厚度及性能.结果表明,SMA处理后,表面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形成10μm厚的变形层;晶粒尺
通过对超高强度钢材料的高速切削工艺试验研究,业以发现并证明,在特定的切削条件中,金属材料的加工表层性能将会发生显著改变,该变化不仅表现为表面特征的大幅改善(如表面粗糙度可以控制在0.4μm以下、无宏观裂纹发生等),还表现为表层及次表层组织硬度的明显提高、最大残余应力压应力值的大幅增加、以及残余应力场作用效应的显著增强等.研究表明:合理的切削工艺将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在获得工件结构形状与精度指标的同时,
硅橡胶或硅凝胶聚光透镜是折射式空间聚光太阳电池阵的核心部件.为了提高聚光透镜空间环境适应性,采用电子束蒸发沉积工艺在聚光透镜表面成功制备了多层空间防护介质薄膜.环境模拟试验表明,聚光透镜表面多层介质薄膜具有明显的耐原子氧侵蚀和抗真空紫外辐照效果。
利用等离子体聚合沉积方法,以六甲基二硅氧烷为主要原料,在硅橡胶表面制备性能优异的原子氧防护膜.由于具有Si-O-Si骨架或SiOx结构,所以在原子氧作用下,有利于形成类似于SiO2的无机沉积薄膜,可以有效地阻止原子氧与基材的作用.空间模拟原子氧试验初步表明,这种薄膜具有一定的空间防护能力。
固体薄膜的表面能是影响固体表面性质和吸附、润湿、粘着等界面交互作用的特征性因素.因此,表面能在胶粘工艺、生物医学、摩擦器件的清洗或抗润湿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研究利用含氢类金刚石(a-C:H)薄膜的抗水性和低表面能来防止在不同工业应用领域中的诸如单晶硅、陶瓷和金属表面的污染.而且,研究人员发现可以通过在无定形碳基质中注入其它元素以改变薄膜微观结构的方法来进一步降低a-C:
采用低压(<10V)电化学沉积技术,采用醋酸水溶液作为电解液,分别在导电玻璃和SnO2纳米线阵列基底上于70·下沉积了类金刚石.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等分别对实验结果作了分析。
本文采用了一种简便的湿化学刻蚀方法,并加以表面修饰,在钢基底上成功地构筑了超疏水表面,其静态接触角可达150°以上。
为了满足高性能发动机的要求,中国科学院研制了一种能够在1100℃长期稳定使用的NiCrAl/SiO2复合粉体材料,本文介绍了该粉体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粉体和涂层的性能.结果显示,通过喷雾造粒、湿法氢还原及热扩散工艺制备的粉体材料成分均匀,流动性好,火焰喷涂制得的涂层在高温下具有适宜的硬度及良好的热震性能,能够在高温下长期使用。
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Ni-P-nano-TiO2最佳施镀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28g/LNiCl2·6H2O、30 g/L NaH2PO2·H2O、10 g/L三水合乙酸钠、20 mL/L乳酸、8 g/L丁二酸、14 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5 g/L TiO2纳米粉末存在下,当镀液pH=4.5、超声分散30min后,于温度为85℃、机械搅拌方式条件下进行镀件施镀,可获得镀层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