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炉气基还原中硫分配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来源 :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lan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竖炉还原过程中硫平衡关系,并讨论了还原气氢碳比及用量、还原气中H2S含量、还原温度以及球团矿硫含量等对硫在竖炉中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竖炉还原条件下,提高还原气的氢碳比有利于竖炉球团矿脱硫.而增加还原气用量、提高还原气中H2S含量则对脱硫不利;为了达到更好的脱硫效果,还原温度应控制在915℃以上.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一种制各氧化铬绿颜料的全新制备工艺.该工艺基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铬盐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不仅实现了氧化铬的短流程清洁生产,而且与集成技术整体工艺流程实现了有机衔接,并实现了产品高值化,拓展了清洁工艺产品工程的应用领域.本文采用多种综合性研究手段,对工艺流程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详述了低温氢还原和活化烧结过程影响氧化铬颜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通过对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组分和其中的单组分果皮进行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同步热分析实验,分析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生活垃圾和果皮的失重变化和热效应现象,研究了生活垃圾混合组分和单组分果皮的热解和燃烧特性.实验结果得到了生活垃圾和果皮在热解及燃烧过程中发生脱水、挥发分析出等现象所对应的温度区间,并利用实验结果求得了反应的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建立了生活垃圾的热解和燃烧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本文研究了以盐酸为浸出试剂,浸出赤泥中杂质成分从而提高赤泥中的二氧化钛品位的工艺,并考查了浸出温度、浸出时间、酸浓度、酸过量系数对渣中二氧化钛品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实验条件下,渣中二氧化钛的品位可达20%左右.
以铜矿选矿后的尾矿为原料进行湿法提取钴的实验研究.研究了浸出过程机理及影响浸出过程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加、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的增加以及固液比的加大,钴的浸出率增大.获得了浸出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
RH浸渍管的粘渣问题是影响炼钢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热力学计算和物相实验分析对RH浸渍管的粘渣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对铝脱氧镇静钢的进行RH处理时浸渍管附近的熔渣反应,研究结果表明,RH浸渍管的粘渣原因主要是由于熔渣中高熔点相如MA等物相的析出所引起的.
在100 kg感应直流钢包炉上,开展LF中空石墨电极孔喷吹含氢气体熔炼低碳钢的实验研究.LF精炼过程增碳主要由原辅材料增碳、包衬材料增碳和石墨电极增碳三部分组成,在采用低碳和无碳材料的条件下,电极增碳是LF增碳的主要原因.采用实心电极冶炼时,增碳速率为每分钟3.6×10-6.喷吹含氢混合气体条件下,由于H2*,H*和H2与钢中碳发生脱碳反应,与实心电极相比,增碳量和平均增碳速率均明显降低,喷吹含氢
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高炉风口焦炭中碳(002)晶面X射线衍射峰半高宽,根据B-T温度标定曲线,推断出首钢大型高炉风口平面径向焦炭温度的分布情况.按相同方法测定了COREX模拟试验炉喷煤后风口前焦炭试样的半高宽,讨论B-T温度标定曲线的适用范围和改进方法.
采用射钉法测定重钢2#连铸板坯的凝固壳厚度,选取钢种Q235A和D36在铸坯断面宽度方向上的1/2、1/4和1/8处应用射钉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铸坯在1/4断面位置凝固壳最厚,1/2和1/8断面位置较薄,并得到断面为170 mm×1400mm的Q235A钢种和断面为240mm×1400mm的D36钢种的平均凝固系数分别为25.18和24.63mm·min(-1/2).从而为优化二冷工艺制度提供了
在CaCl2熔盐中,利用固体透氧膜(SOM)法电解TiO2制取了金属钛.结果表明,阴极片的烧结温度、电解时间以及反应器内氧分压是影响电解的重要因素:电解过程不会发生副反应,1100℃电解6 h的试样完全被还原成金属钛;循环伏安曲线表明,SOM法对TiO2的电解由外向内、由高价向低价分两步进行,即TiO2→TiO→Ti,由于熔盐/YSZ膜界面处发生极化,导致第一个还原峰电位负向移动.
采用综合热分析仪STA449和热膨胀仪DIL402测试获得了Q345钢连铸坯的差热随温度变化规律的DSC曲线、液相线温度TL、固相线温度TS以及热膨胀参数等高温物理性能;同时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上测试了从400~1300℃范围内的应力-应变曲线和高温力学性能,并针对所得数据分析研究了Q345钢高温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断面收缩率等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测试结果对研究本钢种连铸凝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