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条件下知识流动方式的改变与城市规划教学探讨

来源 :2016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iri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改变了时空的统一性和信息的流动方式.以面对面交流为主和时间(年级)为线索的线性专业教学、知识流动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本文以互联网条件下知识流动方式的分析为基础,分析了传统城市规划教学组织的模式与特征.根据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获取方式的问卷调查,研究互联网条件下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特征.以此为基础,对城市规划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应对中国核心的城市规划范型调整,以及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对规划教育的全新要求,本院规划一年级教学组进行了将近7年的改革尝试,结合本学年课时调整,提出新的改革方案,整合教学
城乡规划的四年级设计课程在五年制本科的教学序列中,具有完善学生规划基本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多学科融合、多规合一正日益构成城乡规划
会议
武汉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外名城赏析》课程跨学科建设是将学生置于文学作品的特定情境,建构起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结构关联,并和城市场景调研相结合,探索强
城乡规划专业作为独立的学科,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内容的专业性和课程实践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受到建筑和规划教育界的关注.传统的附加在建筑学教学体系上的城乡规划初步教学内
会议
城市空间设计需要行之有效的空间设计切入点,即设计契机.城市空间设计契机的梳理,提取并最终指导设计,需要针对城市各层面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一过程需要进行客观,完善
会议
针对历史文化村镇规划设计过程中的调研问题,基于历史文化村镇时间演变的延续性、空间发展多样性的特征,梳理出清晰的历史文化村镇调研要素的时空网络关系,提出历史文化村镇
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转型迫切需要规划与社会学的交叉人才培养,建构基于规划专业特点的城市社会学特色课程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参与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城市社会学课程
为应对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指导性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出的新要求,满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对具有处理城乡发展与自
会议
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常态,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如何应对存量规划、产业发展多元化等诸多发展变化.我校在控规教学模式中做了一些新的探索:适应地城市发展的新常态、
中国建筑史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主干课程,但其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学生短时间内无法系统掌握中国建筑的营建智慧.本文针对近几年在本科中国建筑史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