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及其在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dyj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血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通过一定工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异常小静脉,放出适量的瘀血以治疗疾病,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及优势,对血淤型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已病图治"的观念转变为"养生保健,未病先防",高度关注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健康医学的核心术语,对外交流中的亚健康术语译名多种多样,有些译名甚至引起不同程度的误解,给交流造成极大障碍,因而有必要采用音译法翻译该术语.由于直译不足以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意译则类似于解释,并且篇幅冗长,不足以体现概念的简洁性,因此,笔者建议参照中医
目的:探讨妇科千金片治疗盆腔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8周龄雌性Wistar大鼠,行子宫内接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解脲脲原体混合菌液造急性盆腔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妇科千金片低、中、高剂量组、妇炎康组、罗红霉素组,药物治疗21天后,取大鼠子宫、输卵管、卵巢等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子宫、输卵管、卵巢等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 (Caspa
目的:探讨血瘀与各种舌象的关系,促进中医诊断规范化的发展.方法:对7680例当代名医医案、1018例临床病例中血瘀与舌象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计算出各种舌象对血瘀的诊断权值.结果:血瘀的病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舌象是白苔、薄苔、腻苔、黄苔,但瘀斑瘀点舌、紫舌对血瘀诊断的权值远远高于其它舌象.结论:瘀斑瘀点舌、紫舌对血瘀诊断的意义很大,但在血瘀病例中出现频率并不高.
证素辩证是辩证的核心,"双层频权剪叉"算法是证素识别的基础.中医辨证是非线性复杂巨系统,在高质量辨证数据库的基础上,实行"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可获得准确的辨证参数,在非线性、多变量分析上探索出一种新的运算方式.
前言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直以来都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医师诊病一般是用听诊器和手指来听心律及切脉,或者连接"心电图"机作进一步的检查,危重病人还要用"心电图"机来作心律监护.听诊器和手指切脉费神费时不客观,"心电图"机连接起来需宽衣解带、非常不便.通过一定的方法把脉搏信息描记成便于分析的直观曲线图形即是脉搏波形图,简称为脉图.作者发明的"计算机脉象仪"和"高灵
中医院校专业学位教育是中国医学专业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中医药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正确界定中医药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医素质的内涵;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与目标管理相结合;通过中医经典理论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经典理论知识的培养,优化学位课程体系;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考核,发挥中医师承教育作用;重视培养临床课题的研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境外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医学.作为首批入选的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及扩大生源,自2007年开始招收主要来自巴基斯坦的境外留学生.教研室在局部解剖学的教学上采用全英文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通过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合理安排教学与考试,制作英文版的局部解剖操作视频,教学活动进行顺利。
脑出血活血化瘀治疗方案的研究已得到较充分的开展,但脑出血血瘀证计量诊断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就中西医对脑出血的认识,结合目前已开展的中、西医对血瘀证的研究,拟从血瘀理论角度思考脑出血的计量诊断,提出脑出血血瘀证的计量诊断思路.血瘀证的诊断有从定性诊断到定量诊断的趋势。根据宏观与微观指标的量化,可以完成脑出血急性期血瘀轻中重的计量诊断,临床上可分别配套和血(当归/当归尾)、行血(赤芍)、活血(桃仁)、化
目的:探讨通过补肾解毒和健脾解毒两种不同药物血浆体外作用树突状细胞后改善慢乙肝患者DCs的功能,比较哪种方法更能促进DCs激活T细胞的功能提高.方法:前后抽取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共20例患者外周血60ml,分离培养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培养第7天加入补肾解毒与健脾解毒复方中药药物血浆对DCs进行体外干预,促进其成熟,另设空白血浆组对照,培养至第9天,负载HBVcore18-27核心肽
由于历史原因,不少独特而富有传奇性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散落民间,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被传承并丰富着,有的则面临失传湮没的危险.对民间中医药尤其是特色疗法进行挖掘整理,通过临床应用,循证研究,完善创新,是中医疗效提高和学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遴选、推广简便验廉的中医适宜技术,更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成立了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之后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