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研究

来源 :2019年度教育发展研究规划科研成果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piece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而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志是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日行推进,我国在教育教学各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评价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测试成绩,要做到全面多维度地评价学生,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化,英语教学把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放到了重要地位,阅读作为学生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手段,已经逐渐成为新教材标准的一个要素。英语阅读作为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体育游戏起源于体育,是促进身体一般发展的活动性和娱乐性及竞技运动专项技术有密切关系的专门性游戏。体育游戏对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智力的发育、团队意识的培养等因素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游戏娱乐性较强,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参与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发育、身体的发育、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机智、勇敢、有责任心,提高团队意识等良好品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在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指出:在教学中要要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精神,鼓励并帮助学生在同学之间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文化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要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学科教学正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生物学也越来越凸现出它的重要性。很多学生都喜欢上生物课,认为在生物课堂上心情比较轻松,可以汲取很多生活常识,尤其是没有中考的压力,但也正是不参加中考的原因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教学活动被认为应该是一个师生积极参与、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应是生动活跃的、主动化和个性化的过程。这意味着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师单向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是师生共同交流与分享、理解与创生的过程。导学互动式教学顺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而有力的推动力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必须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而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依据教材。数学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按照小学阶段儿童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而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材料,在教学中具有权威性,是必须全面落实的课程内容。它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基本的活动线索,给教师教学提供内容依据,使教师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提供的活动线索有效地
我们的社会己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将发行革命性的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因而,这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