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的新发展

来源 :香港中文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471151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广播电视大国之一。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对中国大陆十年来广电教育的新发展作了概括描述,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广电教育的5个特点:①突破“部门办学”模式,“广电大教育”的格局初步形成;②广电教育投入空前增长,广电办学实力大幅提高;③广电学科建设体系完整,广电科研成果丰硕喜人;④广电师资学历明显提高,教师收入稳步增长;⑤广电人才培养层次齐全,广电教育内外交流日趋活跃。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了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的适应与发展.上海高一化学新教材的实施给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了研究和发展的空间.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懂得科学、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亲身体验、参与教学、尝试成功,化学教师面临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扮演几种新的角色,以顺应当前的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和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为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本文从面对21 世纪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出发,谈了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探讨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然后,从科学本质、化学实验探究的角度出发,通过三个应用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后提出:突出科学的本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化学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共
本文阐述了探究学习的内涵及其特点,介绍了在现行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的基本策略,对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并非一如欧美传媒所指,对传媒从未放松。在WTO来临之前,国际资本可有限度进入中国,不过,基于政治经济考虑下,中国孕育自己的传媒是大前提。本文旨在透过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包括电视、广播及电影),分析中国媒介政策的变化,以说明中国传播空间的存在、意义及其未来发展。
自1994年上海电广总局下属的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设立上市至今,十年来中国大陆文化产业发展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随着WTO进程加快与政策层面的不断放宽,中国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资本市场中的开拓力也逐渐增强。可以说每一家传媒公司的上市都会在当时引起轰动,因为它们都代表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文化产业类公司解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
本文着眼于东方卫视初期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公司化运作所呈现的特色和问题,及其公司化的实质。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电视曾因为海派时尚的风格与层出不穷的节目创意,以及之后一个城市三个呼号(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卫视)的特例而成为国内传媒改革的先锋。然而近几年的大手笔改革大多专注在媒体结构,节目内容在全国的推进却无太大助益,卫视的收视情况和广告收入不甚理想,以致上海电视在全国市场中逐渐失去了响亮
在全球信息化发展中,中国城市与农村呈现显著的不均衡发展,西部农村的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同时西部农村发展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困境。本文在西北农村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应用模式,并指出,在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中,网络技术与当地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环境相适应,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发展。
为探讨“华夏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命运”这一论题,本文对全球化实现程度的三个层次——国际化、全球化、普世化——进行了辨析,并提出将真、善、美作为一种类型的文明所体现的元价值追求的三个正交维度的观点。文章认为,生存着的文明有三种承载实体:族群、文化产品、语言文字。文章依据上述理论框架,论证了华夏文明中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基础的科学技术组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的伦理观念组分、作为政治文明建设基础的权力
本文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阐述了“海派”所代表的“中原文化”的民族性,与今日香港大众传播事业“国际化”的辩证关系。在中国近代史上,香港与上海是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它们又是互相竞争的两座城市,先是香港成为报业中心,继而上海取代香港。历史于中国近代大众传播史造就的“港沪双城记”现象,注定香港的大众传播事业具有浓厚的“海派”因素及色彩。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初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