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数值仿真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宇航学会首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fe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环境中日趋增多的空间碎片对航天器的超高速撞击已经对其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于这类超高速撞击的研究对航天器的正常运行极为重要。单纯的地面模拟试验由于试验费用高、设计周期长以及发射速度偏低等缺点,要求使用超高速撞击数值仿真技术来弥补试验之不足。针对国内外在超高速撞击数值仿真领域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总结了该领域所涉及的数值仿真技术,同时分析比较了国外现有用于数值仿真的相关流体代码及商业软件,为进一步开展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数值仿真工作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空间太阳望远镜(SST)作为国家“十五”背景型号,是我国第一颗用于对太阳进行连续观测的空间科学卫星。本文概述了SST科学目标,说明了为实现SST科学任务目标对有效载荷和平台的基本要求,剖析了卫星总体关键技术,总结了所取得的预研成果。
本文针对远洋船岸船通信海事第二路由的B系统高速数传链路在远洋任务中出现的信号强度不稳定、有突发误码、系统误码率偏高的问题,研究分析了电离层闪烁对海事HSD传输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电离层振幅闪烁信号的建模仿真分析,结果显示电离层闪烁的确会导致海事HsD传输性能下降、引起突发误码。
本文应用MM5V3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对2004年7月24-25日和8月13日发生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的两次降水过程作了模拟试验和尝试预报,并对其预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发射场及周边地区降水天气的发生、降水的时间、降水强度以及主要降水落区都有一定的模拟预报能力,其预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实验,有望进一步提高其模拟预报水平。
本文在介绍了我国导航卫星军事应用系统的现状及需求,给出卫星军事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定义;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完成了导航卫星军事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分析和设计,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描述了导航卫星军事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系统级模型。
比较了空间激光通信和微波通信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组成、现有条件下的实现方法和途径,按目前已能达到的技术水平对激光通信链路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在精确瞄准状态,激光通信功率和误码率能满足通信基本要求。分析了激光通信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前景和开展我国卫星激光通信系统应用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本文从利用火箭遥测数据确定卫星初始姿态的原理入手,对数据的选取和坐标系定义进行了描述,并对计算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详细讨论,同时对测量船多年来使用的几种卫星初始姿态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对以后的软件设计和海上测控任务有一定帮助。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采用实时延技术的光学波束形成天线。文中首先进行了该天线的方案设计和理论分析,详细介绍了其所依据的实时延基本原理;然后给出了该光学波束形成天线的实验结果和数字调制信号通过该天线的光学波束形成网络的传输试验结果,并进行了详细的性能分析;最后进行了小结,指出了光学波束形成技术在军用/民用卫星通信中应用的广阔前景。
空间-光谱调制成像光谱技术是在成像系统中加入空间-光谱调制器(Special SpectralEncoder),对一维空间信息进行空间-光谱调制,这样在像平面上可获得波长随一维视场变化的图像,通过推扫就可以获得完整的两维空间信息和一维光谱信息,经解码后就可以得到完整的多光谱图像。本文还介绍了声光可调滤光器(AOTF)和一维列阵滤光片等两种空间-光谱调制器,对其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基于信息融合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技术,提出了将信息融合技术用于设计和实现航天发射场信息综合故障诊断系统。在现有载人航天发射场测发指挥监控系统的基础上,从信息融合的层次、内容及其关系等方面讨论了航天发射场信息综合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基本结构模型。
生长高质量的晶体对于研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空间的微重力环境是生长生物大分子晶体的理想地方。顺应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建立了相关的研究和实验技术,虽然其空间实验成功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应该进一步提高其空间实验成功率,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结构生物学和相关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