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循环再生利用法律法规现状及其初步分析

来源 :2008年全国小型“循环经济”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u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点调查与分析了现行核工业体系涉及放射性废物最小化及优化管理,物料或“废物”循环、再生利用等有关法律法规,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美国、欧共体成员国家,以及中国政府及有关部委颁布的法律法规、监管要求、技术导则、技术文件等。 从18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类关于发展的观念,主要是以经济的增长来进行定义,认为经济增长了就是发展了。直到20世纪60~80年代,人类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公害事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痛苦之后,开始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中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探寻新的发展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广泛酝酿并逐渐成行,这一发展舰堪称人类社会现代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目前己被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基本认同,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行动之中,作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 美国政府在1976和年1980年分别颁布了<资源保护回收法》、<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在1984年颁布了《资源保护回收法》中的危险和固体废物修正案。这些法律的颁布及实施推动了废物最小化概念及原则的提出。1988年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出版了《废物最小化评价手册》。该手册明确指出,可以通过减少源项、再循环和再利用、处理和处置方法实现废物最小化。与此同时,废物的产生者也认识到废物最小化原则对他们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因此资源循环与再生利用也就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199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其技术文件《放射性废物最小化和分离》中提出了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的概念。随后,IAEA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核工业体系各个环节(如矿冶、燃料制造、核电站、后处理等)及核设施各个阶段(如设计、运行、退役等)中废物最小化和物料循环再生利用的技术要求。1995年IAEA发布了“放射性废物管理原则”中九条重要原则。这些文件详细地阐述了IAEA关于核废物管理的重要思想中国政府有关部委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相继发布了一些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文件,加强物料和工业“废物”的循环与再生利用。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组织制定“循环经济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成为勾画循环经济法草案的主线。在我国核工业的创建、自主发展以及核电发展过程中,我国核行业主管部门和核安全监管部门也相继颁布了有关核工业与核技术利用产业领域放射性废物和物科循环再生为了促进我国核工业、核电事业、非核动力应用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核电和非核动力应用技术产业的公众可接受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放射性废物”和“放射性物料”的循环与再生利用足其一重要的战略途径。例如,在所有核燃料循环过程中,利用大量的设备和材料生产它们所设计的最终产品。 然而,与其它任何工业设施一样,在核燃料循环设施运行期间,除了主要产品之外,还将产生一些副产品、边角材料和废物。大量的这些材料、副产品或废物的某些成分都具有潜在的价值,并可以在原来的工艺内再利用,或直接或经恰当处理之后可以在工艺之外再利用。不同材料涉及的程度及在核工业内它们循环与再生利用的可能性,在核燃料循环活动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且通常是随着从前端到后端处理,直到退役而不断增加。废物附属产物的最小化和循环与再生利用的实践,可以改进工艺的经济性、可以最小化潜在环境影响。在核燃料循环设施寿命期间的所有阶段,从运行、维护、修改到退役,都将产生大量的附属产物,包括:副产品、边角材料和富余工艺材料,工厂构筑物和设备等,它们被归类为废物且可能伴有放射性核素的污染。不管这些附属产物是否有潜在价值,它们都必须得到恰当的管理,保证整体燃料循环尽可能地使成本最有效,使环境影响最小化。因此,“循环与再生利用”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他文献
本文详细的探讨了对无线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辐射杂散指标的测试基本理论、测试方法实现,并对测试方法及过程提出了优化建议.
自适应子载波分配是提高多载波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借鉴已有的OFDMA系统自适应子载波分配算法,结合MC-CDMA系统特点,根据各用户在各个子载波上的信道增益情况,并考虑系统用户间的公平性,提出一种基于用户间公平性约束的速率自适应子载波分配算法。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提高系统性能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系统中各用户间的公平性。
为了解决无线电频谱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低,需求与供应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从转变频谱观念,分析各国频谱策略入手,对多无线电系统动态频谱分配与共享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解决频谱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开发高效频谱利用技术;多无线电系统动态分配与共享技术是最有潜力的高效频谱利用技术;基于分配架构的动态频谱分配算法可有效解决有关频谱共享的问题。
无线电频谱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随着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频谱资源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利用,也逐渐释放出所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介绍了通信系统利用无线电频谱作为媒介,将无线通信网络互联互通,把技术上的效率转化为某些经济收益。但是这些收益并不是没有代价就能实现的,比如使用频谱所要付出的费用、密集的网络架构体系。3G真正的优势所在是能够传输高速率的多媒体业务,这些是先前技术所不能实现的。高速率、灵活的分组
对于无线通信系统来说,特别是单天线节点无线通信系统,采用协作通信技术及功率分配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性能。以误码率最小化为目标,基于DF中继模式,研究了最优功率分配和最优阀值选择功率分配两种功率分配方案的优劣,分析比较其性能并用MATLAB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最优功率分配方案有更好的性能表现。
无线电管理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无线电管理的重要性日趋显现,加快无线电管理科学与技术工程建设尤为重要。
为对分散的频率台站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基于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了省级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系统。描述了系统结构和数据交换方法,研究了应用子系统功能模块的本地化。在湖北省进行了部署并运行,实现了分散频率台站数据的集中管理,运行效果良好。
针对无人机遥测链路的电磁兼容问题,基于ITU建议模型和准则的算法评价体系,探索频谱工程技术领域系统间电磁干扰预测的分析方法,综合利用空地移动通信传播模型,EMI预测模型,频率距离分离准则等,通过实例对无人机遥测链路电磁兼容性能进行分析,并对该方法在系统间EMC分析中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自适应技术、跳频技术以及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短波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目前短波跳频电台跳频速率较低(绝大多数为几十跳每秒),跳频带宽窄(小于256KHz),不易对抗分段扫描和阻塞式干扰,跳频工作时由于频率合成器转换时间、信道延迟、功放调谐时间等因素影响,每个跳频周期都有中断,时间可达3^"7ms,因此通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循环经济立法状况,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现状,阐述了制定循环经济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核工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