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伏旱强度与北半球副热带三大高压的关系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o89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论述了四川盆地伏旱强度与7、8月北半球500hpa月平均环流场上副热带三大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阿拉伯高压)的强度、匹配情况、作用大小关系密切,其中匹配最重要,最佳匹配出现大旱,一般匹配出现中旱,最差匹配出现小旱.绝大多数情况下,副高对盆地的伏旱起主要作用,青藏高压和阿拉伯高压起配合作用,个别情况下青藏高压或青藏高压和阿拉伯高压起主要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国沙尘暴天气的特征及其成因: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东部气溶胶地面观测实验以及参加有关国际合作计划的工作进展;重点报告了2002年3月20日和2000年4月6日发生在北京的两次重要沙尘暴天气的近地层气象特征、沙尘颗粒理化特征及其来源.
根据得到的Al、B、Ca、Fe、K、Zn等24种元素浓度,对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化学元素成分季节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中TSP、PM10、PM2.5的元素浓度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大气中粒于粒径越小,其富集程度越大;3.春季沙尘天气和大风对TSP、PM10、PM2.5的元素浓度影响很大.
按淮河水系将河南省气象站点分为三片,利用T213模式输出的降水预报与MM5模式降水预报进行加权集成,采用三角形法制作淮河(河南段)分片面雨量预报.并对2003年6月底~7月的淮河流域洪水过程逐日面雨量进行了预报效果检验.
我国水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恶化等.在水资源方面,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偏少,利用效率低.近年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连续干旱,黄河、海河等流域缺水严重,特别是华北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缺水局面,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对严重的旱涝灾害趋势尽早地做出预测,则可预测出水资源近期的变化情景,就可提早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控,从而大大减轻严重气候灾
积雪异常既是当时某地区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产物,但又反作用于后期该地区的地面辐射平衡和水文循环,影响后期该地区,甚至其他地区的大气环流和降水气候变化.自Blanford(1884)首先发现喜马拉雅山的冬季积雪与印度夏季降水存在反相关联系以来,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和降水异常的影响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开展了不少观测事实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国外科学家多注重欧亚积雪异常对印度季风降水的影响(Walk
气候系统模式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能是单个模式,寄希望于在某个模式上完成所有任务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应当由多个模式共同组成气候模式系统,各个模式之间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同模式负责不同任务.如全球气候模式负责预测、模拟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的基本特点,区域模式以全球模式为依托,负责预测、模拟区域尺度过程及要素,二者的动力学框架依任务不同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案,但物理过程必须相同,只是在全球模式中较区域
本文利用GISST 1958~1999年逐月资料对热带印度纬向海温变化作了分析,并进行数值试验.发现当热带印度洋海温纬向梯度为正异常时,将会推迟东亚季风的爆发,其东部海温为正异常时的影响要较负异常时的为大;此时无论该东部海温为正异常还是负异常,对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影响都基本一致,并均能引发在热带东印度洋的异常东风.以上结果表明,Saji定义的印度洋偶极子有一定的局限性.
2002年春季暴发了多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对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收集了全国国家基本气象台站观测的沙尘暴资料和大量的相关资料,从多方面分析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影响.
本文建立了一个多元大气气溶胶和云的分档模式,该模式可用于研究气溶胶和云的相互作用过程.作为初步应用我们将它耦合到一个一维高阶湍流闭合模式中,并模拟了2001年APEX/ACE-Asia在西太平洋上所观测到的一个个例.模式结果和观测结果的比较显示该模式基本上模拟出层积云覆盖的海洋边界层的基本结构.
利用东亚地区地基气溶胶遥感资料,对MODIS气溶胶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MODIS遥感产品精度低于其他地区反演结果.而这种差别在气溶胶载荷较高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这说明东亚地区卫星遥感所用气溶胶特性模式与实际仍有一定区别,因此基于地基遥感产品和其他观测资料,建立适合东亚地区的气溶胶动态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验证结果也表明云是影响气溶胶卫星遥感反演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用云空间平均覆盖量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