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声门型喉癌经口CO2激光术后复发情况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2016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早期声门型喉癌经口CO2激光术后复发情况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26初次治疗的声门型喉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21例,女性5例;年龄46 ~ 81岁,平均55.4岁;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T1a86例,T1b29例,T2病变11例,术前常规行颈部强化薄层CT扫描,对肿瘤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判定.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耳后乳突区骨皮质下局部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ALHL)的疗效.方法 在我科住院治疗,确诊为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成人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耳后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距耳后沟0.5cm的乳突区骨皮质下注射,48h/次;全身组,地塞米松10mg×3 d,续5 mgx4 d,静脉推注.另外,所有患者同时应用相同的改善微循环(金纳多)和降纤酶(东菱东菱迪芙)药物
目的 探讨面神经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侵犯部位,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面神经功能的重建与修复。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集团眼耳鼻喉医院200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4例面神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做颞骨HRCT及颞骨强化MRI,纯音测听等。
目的 为口腔肿瘤术后缺损建立临床评价标准。该临床评价标准可提供用于临床评价和比较术后组织缺损的分类标准,以及为不同修复重建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145例2010-2013年间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住院治疗的口腔癌患者资料。通过病例的筛查和统计,归纳出临床评价系统,并尝试对病例进行分类,并统计修复方法以及罗列各类型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
目的 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上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各家报道差异较大,总体来讲,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其发病机理仍没有透彻的认识,导致在治疗上无法做到有的放矢,该研究通过鼓室注射钆喷酸葡胺造影剂的内耳核磁造影技术来观察评价全聋型突发性聋(ISSHL)患者内淋巴积水的情况,并探讨其产生机制。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术后行耳蜗位数字X线平片对确定人工耳蜗电极位置的意义方法 对24例(21例为语前聋,3例为语后聋)感音神经性耳聋(其中7例患者同时患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第1天(术后眩晕症状明显者可延迟至术后第3天)行耳蜗位数字X线平片.耳蜗位数字X线平片要求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做后前斜位投照,头颅矢状面与胶片的夹角调整为50°,人工耳蜗植入侧靠胶片侧,X线通过未植
目的 合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的人工耳蜗植入术临床效果回顾总结方法 对我科2011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合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统计资料包括临床资料、术前耳内镜检查结果、手术方式、术后感染、并发症及听力水平。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各型乳突开放并一期植入人工听骨或自体听骨行Ⅲ型鼓室成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 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行各型乳突开放并一期完成鼓室成形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57例,共164耳,其中行植入性听力重建的患者36例(包括开放式乳突根治并人工听骨听力重建25例;完壁式乳突根治并人工听骨听力重建7例;不开放乳突的上鼓室入路人工听力重建4例)。
目的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如何增强鼻咽癌对放疗敏感性一直是鼻咽癌治疗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希望通过临床样本分析、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体内实验等方法,探讨miR-17-5p在调控鼻咽癌放疗敏感性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为鼻咽癌放疗敏感性调控的研究和临床干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使用qRT-PCR检测CNE-1和CNE-2细胞系中及放疗敏感组和不敏感组患者临床样本
目的 建立听觉皮层诱发电位P1-N1-P2各波潜伏期、幅值在听力正常青年人中的参考范围并分析其特点。方法 应用澳大利亚HEARLab测试系统,对30例(男女各半)听力正常青年人在不同刺激强度(55、65、75dB SPL)、不同言语刺激声(/m/、/t/、/g/)下的听觉皮层诱发电位P1-N1-P2进行检测。
目的 探讨全组鼻窦开放术中保持中鼻道人口、额隐窝及蝶筛隐窝通畅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实施鼻内镜下全组鼻窦开放的735例患者临床资料,①分别对病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术前术后鼻塞主观症状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完全控制、部分控制患者与未控制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②采用鼻声反射仪及鼻阻力计对术前及术后6个月鼻腔通气功能进行客观评价,评估鼻通气功能情况;③内镜下观察术后6个月中鼻道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