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可接受度研究

来源 :2017核能行业公众沟通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ping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核电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在2011年发生了福岛核事故,公众核恐慌危机爆发,使公众对核电的“不信任”成为影响核电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调查阐述了福岛发生前后公众对核电发展的影响、产生核电公众“不信任”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经调查发现,由于核事故的严重后果、公众参与程度、媒体的宣传和核电普及程度都是影响核电信任度的因素,所以应该加强社会公益科普、提高核安全水平、落实公共参与、增强核电透明度和明确核电发展必要性,使公众接受核能教育并提高信任度.
其他文献
农村火灾频发会给村民造成重大损失,加大城乡差距,造成社会新的不安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者从多角度对农村火灾形势与消防安全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健全消防安全工作网络,编制消防工作规划,科学安排农村消防布局,加大消防经费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农村消防公共设施,发挥派出所监管主体作用,及时整治火灾隐患,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
农村火灾频发会给村民造成重大损失,加大城乡差距,造成社会新的不安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者从多角度对农村火灾形势与消防安全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领导,层层落实责任,注重建设,着力夯实基础,充实力量,发展壮大队伍,广泛宣传,提升安全意识,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
本文通过分析核电项目前期开发工作的特点,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的有关要求,探讨核电前期项目开展公众沟通的时机和流程.
本文分析了核电项目主要社会稳定风险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及其形成的原因,应用社会风险相关理论,对核电项目不同风险因素导致的社会稳定风险形成机理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核电项目总体社会稳定风险形成机制示意图并进行了简要的阐释.最后,参照所论述的核电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形成机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福岛核事故后,核电的建设运营受到广泛的关注,核电选址和核准建设面临众多挑战.本文作者使用公众风险认同理论架构,分析了国内几起反核实践案例,并提出了一种“架桥”的公众沟通理论,以增加公众认同、促进核电发展.
核电是核技术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认知核技术的主要窗口.一方面,发展核电对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实现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综合经济实力和持续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随着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意识逐渐增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不断提高,公众对核电项目的认知缺乏和误导传播,影响核电项目正常进展,核电发展面临接受公众考验成为“新
如何赢得民意和社会许可已经是目前国内核电风险设施选址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而要破解该难题,既需要在微观层面针对潜在风险承担者的利益补偿,针对风险感知差异之重点群体开展理性沟通和共识协商,同时也更需要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化措施来缓解社会不信任,将我国在环评和社会稳评等风险沟通领域的相关制度安排落实为具体实践,并突破结构性障碍,在风险协商治理方面创新政治过程和制度,以制度的确定性来适应,甚至控制技
近年来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迅速,同时公众反核舆情事件频发,涉核项目陷入一闹就停的怪圈.尤其是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事故本身的与传播中次生的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完全呈现在公众面前,极大地加深和扭曲了公众对核风险的认知.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我国核科普工作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开展科普工作非常值得去思考.
我国核电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便是如何获得公众的广泛理解和必要支持,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分析我国核电发展中的公众沟通工作发现,群众观不但仍不过时,反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当然,其指导价值不能囿于特定时代的具体话语,而在于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疑,群众路线提供了新时期核电公众沟通工作的根本方法,基于此,当前,我国核电公众沟通的关键和重点有六:理
从315晚会”日本‘核污染区’食品惊现中国”引发的舆情来看,公众的理性程度有所增强,而核能行业的舆情管理和公众沟通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对于核能舆情管理,应着重进行系统化的体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切实提升舆情预防、监测、评估、处置等方面的能力。对于核能公众沟通,应把握住恐核情结、信任缺失、邻避效应这三个要点,针对性地改进沟通能力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