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功能与河流健康的内在关系

来源 :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m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论述河流系统及其特征,提出河流功能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功能、服务功能、人文景观功能和灾害性能。针对我国河流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许多河流的功能不断萎缩,甚至北方部分河流功能衰竭。通过分析河流健康概念的发展过程,本文给出了河流健康的定义和内涵,指出河流系统功能可持续发挥是河流健康的重要标志,河流健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河流自身生存需求和人类对河流的需求之间、保护河流与开发利用之间平衡临界指标(即河流健康的临界阈值)组成。结合我国水资源开发、江河治理等方面的治水思路与河流功能衰退的成因。提出了维护河流健康的对策。
其他文献
针对海拉尔油田布达特群储层地质特征条件,本文研究与应用了人工隔层控缝高压裂技术。通过室内实验,优化现场施工工艺,有效地控制了裂缝高度。现场应用7井8层,成功率达到100%,措施效果显著,有效解决了海拉尔油田布达特群储层改造难度大的问题。
本文利用叔胺和卤代烷烃,通过“一步法”室内合成了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考察了所合成的双子表面活性剂(Gemini)的表面活性、降低油水之间界面张力的能力以及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表观粘度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多数合成的双子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油/水体系的界面张力至10-3数量级,且一定浓度下的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观粘度,满足化学驱油剂的基本性能要求,能够实现表面活性剂高粘度与低油水界面张力的统一
本文从储层的平面、垂向非均质性、CO2注入储层后在储层内的物理化学行为等角度入手,在建立了理论注气模型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这些因素对CO2注入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的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对CO2的注入能力影响很大,非均质性越强注入量越少;CO2注入储层后,扩散作用、弥散作用、CO2与油气相混合及与水、岩石发生反应有利于CO2的注入能力提高。
本文针对影响空气泡沫封堵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越高,泡沫体系封堵能力就越强;残余油饱和度越高,泡沫封堵能力越差;地面起泡的注入方式要比地层内起泡注入方式有更强的封堵能力;气液比3:1时为最佳气液比,此时空气泡沫体系封堵能力要优于其他气液比;地层内起泡注入方式时,交替段塞越小,阻力因子越大;泡沫体系的注入速度越大,其对地层的封堵能力也相应增强。
区块整体压裂是开发低渗透油田的有效方法,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油井压裂进行的,注水井压裂增注规律研究得相对较少。本文从水力压裂油藏数值模拟基本原理出发,采用裂缝—油藏耦合方法建立人工裂缝数学模型;同时应用新型网格结构——PEBI网格,实现了全油藏多井条件下任意方位压裂裂缝的模拟。通过改进的黑油模型数值模拟软件,选取无因次累积增注量和无因次累积增油量为压裂效果评价指标。根据江苏低渗断块油藏实际地质
压后返排的目的是返排出地层中的压裂液,同时防止支撑剂发生回流。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层压后返排作业,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在考虑压裂液二维滤失、岩石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上,针对压裂层段存在非均质性的特点。建立了分层压后分压合排和分压分排井口压力预测模型,计算得到井口压力随排液时间的变化关系,该曲线可用于判断裂缝闭合及转换油嘴的时间。同时结果还表明:对于物性差异较小的层位,可采用分压合排返排模式;对于物性差
现场一般通过两种方法来评价增产措施效果,一是对比增产措施前、后不稳定试井解释的表皮系数,二是分析生产动态特征。但由于天然气生产任务紧,测试费用高,为保证产量,气田不可能大规模关井来进行压恢测试;而生产动态特征也只能对增产措施效果进行定性分析。本文应用产量不稳定法拟合气井的变流量和井底压力的生产数据,可以在不进行压恢测试的情况下计算得到表皮系数,从而对气井的增产措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价。现场应用表明,该
大牛地气田属低孔、低渗、低压、多层系气藏,部分井单层压裂改造不能满足经济有效开采要求,需要采用双封隔器分压二层,压后不动管柱投产合采。大牛地气田截至2007年12月,采用Y221机械双封工具共计施工115井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针对斜井,该工具存在坐封、解封困难等问题,针对该问题,研究出一套适合大牛地气田分压改造后直接合采投产的井内管柱。该管柱采用液压式封隔器组合,提高了压裂管串的可靠程度,特别
低频声波振动采油技术是利用低频波(频率为1~300Hz)处理油层,使油层及流体产生不同的物理、化学变化,从而改善油层渗流条件,解除油层堵塞,达到增加油井产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该技术以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对油层和环境无污染等特点而在石油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低频波振动采油机理,结合该技术在采油九厂的现场试验情况,就低频声波振动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适应性进行了探讨。
安塞油田投入开发已二十多年。目前,该油田地层能量低,部分老井产能下降,含水上升快,近井地带有机物堵塞严重。本论文通过HS19、HM20以及HM18等7种菌种评价,筛选出具有一定抗温抗盐且繁殖能力较强的菌组,模拟地层条件,评价了该菌组降解原油重组分能力以及与储层岩心的配伍性能。试验表明,该菌组能有效降解原油中重质组分,原油含蜡量、粘度以及表面张力明显下降,与储层岩性以及地层流体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