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向超大城市集聚的微观决策及区位、地缘的影响--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

来源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快速增长且呈现不断向超大城市集聚的态势,与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方针政策不相一致,是哪些重要因素导致了在政府一系列调控政策下流动人口仍然向超大、特大城市集聚?尤其是一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区位、地缘等因素,在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中起到什么作用?对于政府制定调控政策有哪些启示?为回答上述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利用匹配了宏观经济及地理数据的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和政策启示:超大城市的高工资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城市开放程度特别是便利的交通、地缘经济等都给流动人口个体带来了更高的预期效用,流动人口个体向超大城市集聚是其基于个体效用最大化做出的理性选择,对此政府应充分考虑这一规律性,顺势而为,制定出即符合流动人口个体的理性选择又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如加强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彼此之间的交通通达度,降低流动人口往来的交通成本,同时,完善就业市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对提高中小城市的吸引力以及抑制流动人口向超大城市进一步集聚将产生一定的作用;在全国各大都市圈,有重点发展一些中心城市,吸引更多的中西部人口流入,这将有利于吸引流动人口就近就地转移而非集中在几个超大城市中;加强合理城市体系的建设,通过区域合作,发挥超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为区域内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选择”而非单向超大城市集中,从而实现流动人口相对均衡的分布。
其他文献
产业合作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内容,中心城市则是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节点中心城市之间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可以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点和产业载体。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外向经济联系水平的基础上,在价值链分工视角下,提出中心城市以各自所在的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以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
“边海经济”既是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国家发展新空间的新领域,更是国家积极海防的新形式。中国最典型的“边海经济”区域是广西防城港和辽宁丹东港。中国要想“再发展”,必须把“边海经济”放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审视并要充分发挥“创新”理念。全球经济是最大的区域经济和“边海经济”。纳入现代区域经济的“一路”由六条线路组成。区域有地域、路域、水域、海域和洋域等层级,思维有“点型思维”、“线性思维”
中国城镇化具有强于西方的政府主导性,区域差异显著,落后地区放宽政策“引入入城”收效甚微。面对上述困境,本文将人口城镇化分为迁移、融入两阶段,立足推拉理论,提出“推拉力”与“吸附力”先后发挥作用,制度扮演“门槛”而非“施力”角色。试图分解寻找拉力主作用力,即各地迁移差异原因;探究吸附强度影响因素,即各人融入差异原因。为此,依托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第三方评估,借政策试验形成的自然实验契机以苏冀两省试
会议
城市官员是否推高了房价?本文利用2003-2012年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和城市书记市长的个人特征变量研究城市官员对房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书记市长确实存在推高房价的激励,他们对房价的正向推动作用大概为3-4%。同时,还发现无论官员是否有晋升的网络关系,这一作用都是存在的而且都很显著。城市书记市长推高房价,可能原因是为晋升而高房价,以合谋来促进房价的提升。
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已有文献中,聚集经济效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同时分析交通网络、城市聚集对经济增长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交通网络能够拉近城市间时空距离,通过影响技术和知识的扩散来影响增长,区域内和区域间集聚的正负外部性也对增长具有影响,同时不同的市场规模以及临近程度也在一定水平上影响着地区经济增长。本文建立的一个包括交通网络、城市聚集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证明,和城市内部聚集一样,将多个城市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但在看到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碳排放增加等问题.当前中国已进入碳排放量最高国家的行列,全球气候的变暖使得世界各国关注中国的碳排放.2008年6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碳生产率的挑战:遏制气候变化,保持经济增长》的报告中指出:满足碳减排目标,在未来近50年的时间里,碳生产率必须提高10倍.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抑
新中国建立以来,区域发展差距经历了几个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尽管实施过内地优先发展战略,也经历了从1960-1967年差距缩小的过程,但大部分时间呈现扩大的态势,而且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比较大.1978年之后,区域发展差距经历了缩小(1978-1990年)、扩大(1991-2003年)和再缩小(2004-2013年)的过程,2014年和2015年虽略有扩大,但2004年以来区域差距缩小的格局基本形
随着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成为了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战略区域,同时也进入了新时期的“泛长三角地区”.2016年5月国务院发文批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省皖江八市正式纳入了长三角地区,这对皖江八市的发展趋向和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转移加速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能够促进产业的跨地区转移.2015年随着宁安城际、合福
公共资源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对资源再配置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均等化。因此如何合理的利用和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公共资源的管理效率,不仅是政府实现自身职能转变的关键,而且对缓解大城市与城镇的公共资源压力至关重要,进而
本文运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DEA能源效率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003年-2014年的能源效率变化进行测算,并对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发现,上海市能源效率近十年来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浙江省与江苏省的能源效率略低于上海市并在金融冲击的影响下出现较为相似的波动。在17个地级市中,杭州、南京、无锡的能源效率较高,而南通的能源效率则明显低于其他城市。在影响因素方面,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工业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