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压配电网从10kV升压至20kV的探讨

来源 :第一届全国电力系统配电技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p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指出目前10kV中压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压配电网采用20kV电压等级供电的优势,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现有中压配电网从10kV升压至20kV的具体思路与策略,为20kV中压配电网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1/2缩尺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分别为5.0、6.5,8.0的3个钢筋混凝土L形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和3个L形普通短肢剪力培模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探讨了暗支撑对L形短肢剪力墙的承载力、刚度及其衰减过程、延性、耗能、滞回特性及破坏机制的影响,并与相应普通短肢剪力墙的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表明:加设暗支撑可明显改善L形短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
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思想,根据隔震设计领域的特点,把数值计算、数据分析以及知识处理三方面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建立智能型隔震辅助设计系统。作者在系统整理建筑结构隔震设计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结构隔震设计领域特点,从知识库、推理机制、解释机制等方面对专家系统原理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了房屋隔震辅助设计系统的架构。提出多层模糊的推理方法,运用混合编程技术实现数值分析功能,开发了隔震辅助设计系统的原型
提出了适合于拉索-MR阻尼器系统的基于位移延时反馈的半主动控制算法,利用dSPACE、Matlab/simulink、MR阻尼器和电流放大器等工具,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和拉索的半主动控制试验平台。采用半主动控制算法对拉索系统进行了半主动和被动控制试验,测量了磁流变阻尼器的输入电压、延时时间τ2和零电压持续时间△τ等参数对拉索减振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的参数,半主动控制对拉索的减振效果优于
磁流变式调谐液柱阻尼器(MR-TLCD)是在调谐液柱阻尼器(TLCD)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型减振装置。本文建立了MR-TLCD数学模型,采用了等效阻尼线性化处理方法,分析了地震作用下对不同质量比、频率比以及可调控制剪切力等参数变化下对减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证明,磁流变式调谐液柱阻尼器对地震作用作用下单自由振动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奥林匹克多功能演播塔是由楼(电)梯角筒巨型柱、巨型空腹桁架梁和巨型斜撑形成巨型框架+空间支撑结构体系。设计时利用CATIA空间建模软件建立了奥林匹克多功能演播塔精确三维空间计算模型,结合风洞试验的结果,对结构的舒适性进行分析,发现结构舒适度不能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利用结构观光层下面的消防水箱和角筒顶端的悬挂质量块,将它们作为TMD减振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减振效果明显,可以满足结构使用功能要求。本文还
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具有很多优点,但是框架和核心筒之间传统的连接方式是框架梁在楼层处和核心筒中的预埋件焊接或用螺栓铆固连接,楼板则和核心筒现浇为一体。在地震作用下,这些连接处容易发生破坏。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采用层串模型对框架和核心筒之间分别为刚性连接和粘滞阻尼器连接时结构在小震、大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数值结果表明,适当的粘滞阻尼器连接可以有效提高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
框架结构是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也是结构损伤诊断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的振动测试数据为基础,采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结构的物理参数进行识别。有限元分析中,考虑框架结构的节点转动,采用静凝聚方法得到结构刚度矩阵。参数识别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的测试信息组合,所识别的物理参数有所不同。根据已知的概率分布,利用Monte Carlo方法,将模态参数的不确定性传递给物理参
以随机动力系统分折的密度演化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高层建筑结构随机地震反应与可靠度分折的新方法。对一般多自由度非线性系统,可将随机过程与随机场表达为一系列独立随机变量集合的函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动力系统的解答和物理转换关系,获得与动力系统相关的任意物理量的形式表达(随机事件表达)。进而,从概率守恒原理的随机事件描述出发,可以获得广义密度演化方程。结合确定性动力反应分析与密度演化,可以实现结构动力反应概
结合电力公司日常规划业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配电网规划专业技术,研究开发了一套实用的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配电网规划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功能设计,通过应用实例展示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和主要结果。在上海城市电网规划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优化城市电网规划结果的同时,可大大减轻规划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地质、不同气象的10千伏配电工程设计总结研究,编制了全省统一的配电工程典型设计方案。该典型设计的成功编制,规范了配电工程建设管理,提高了配电工程建设水平,有效缩短了配电工程前期可研、初步设计工作时间。有利于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和效率,有利于配电网运行维护和备品备件管理,且便于新技术推广应用及逐步规范设备设施的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