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稻田灰飞虱携带水稻条纹病毒研究初报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k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水稻条纹病毒引起的病毒病,由灰飞虱传播.田间灰飞虱带毒率是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因素.2008年在田间病株率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唐海、抚宁两地田间第一和第二代灰飞虱,用ID-ELISA方法对单头灰飞虱进行带毒率测定.结果表明:唐海、抚宁两地田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株率分别为2.9%和11.0%;两地田间第一代灰飞虱的带毒率分别为6.2%和15.1%;第二代灰飞虱的带毒率分别为13.6%和28.3%,呈上升趋势。灰飞虱的带毒率和田间病情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日益完善,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人们在关注转基因作物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公众也日益关注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问题。本文重点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对生态安全性的影响.
对采自昆明寻甸的泡桐丛枝病材料,利用巢式扩增,得到16SrDNA基因片段约1.2kb.通过将16SrDNA基因片段与已知植原体16Sr各组成员进行同源性比较,确定寻甸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归属于植原体16SrDNA I-D亚组,从而确定了其分类地位.
选取甘蓝枯萎菌、棉花枯萎菌、黄瓜枯萎菌、开心果枯萎菌4种镰刀菌为供试菌,利用石竹叶水洋菜培养基、甘蓝叶水洋菜培养基、棉花叶水洋菜培养基、棉花茎水洋菜培养基、PDA培养基5种培养基对4种供试菌进行大型分生孢子诱发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各病原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诱发情况不同,其中用棉叶培养基培养甘蓝枯萎菌以及用棉茎培养基培养的黄瓜枯萎菌所产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多,且易于观察.
通过对武威市灌区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的样品的分离鉴定,采用Booth.C分类系统,确定其病原菌为6种镰刀菌,即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弯角镰刀菌(F.camptoceras)、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通过室内平皿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在甘农三号苜蓿品种上有致病性的有
荧光假单孢杆菌是一类重要的生防菌.本试验对实验室保存的荧光假单孢杆菌P-71-2菌株使用紫外及微波诱变的方法,对其进行诱变改良,获得了24株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诱变菌株.其中有2株对青枯病菌和黑胫病菌均有拮抗作用。
本实验对3株烟草黑胫病菌菌株进行单孢分离研究,通过菌丝生长速率、孢子囊大小及脱落性测定,结果表明各单孢菌株间生长差异不明显,为进一步烟草黑胫病菌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利用目前先进的监控技术和方便的网络传输技术,通过远程监控的手段,对宁夏永宁县设施园艺的病虫进行监控.在本监控系统中,利用远程视频、温湿度监控记录仪对温室中常见病虫害和温室环境进行监控;同时结合其他多种技术和方法,对病虫防治和温湿度调控提出综合建议,达到设施园艺病虫害远程监控、预测预报的目的.主要实现方法如下:首先在温室中安装高分辨率的可转动摄像头,然后通过通信电缆将摄像头连接到当地的控制计算机(目
笔者于2007年首次在大理州弥渡、巍山、南涧、宾川、云龙等县不同的玉米种植生态区域,开展了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类型药剂防治玉米灰斑病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类、丙环唑类、戊唑醇类等药剂对玉米灰斑病病菌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为61.54%~71.61%,以25%金力仕乳油、10%美世颗粒剂、12.5%施力特乳油等药剂在田间表现更突出.病害发生始期至孕穗期用药2~3次,可达控病增收的目的.
选用宁麦8号、宁麦9号、宁麦13和扬麦12、扬麦13五个小麦品种,连续3个播种年度进行6个播种期的田间试验,观察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小麦病害的发生程度.结果表明:叶锈病、梭条花叶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均有随播种期的提早而加重的趋势,白粉病则表现有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逐渐加重的趋势。
利用常规技术,通过一套含有Ht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对2007年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和赤峰两市的玉米产区26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进行分析,共鉴定出7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3、13、13N、123N、123;鉴定结果表明,通辽和赤峰两市玉米大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开始趋于多元化,并且没有明确优势小种的存在;1号和13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生理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也仅有19.2%,并且出现了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