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龙宝山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ic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通过开展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浆源区性质、形成构造环境及区域岩浆活动特征。结果显示:1)龙宝山碱性杂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正长岩和二长斑岩,属于中偏酸性类岩石。两类岩石均具低的Ca. Fe. Ti, Mg值,岩石的Al2O3,质量分数比较高,其过铝指数A/CNK为1.27-1.45,属于铝过饱和岩石。两类岩石均属于碱性岩,K、Na含量较高。稀土元素均呈强烈富集轻稀土的右倾斜分布型式,斜率较大,曲线相对平滑,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较高,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特征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Ba,Th, U, Sr, 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 Ta, Zr. Hf, P,Ti为特征。2)龙宝山碱性杂岩体的岩浆物质来源与富集地投相关.表明鲁西地块东南缘在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富集特征,岩体形成于后碰撞弧后拉张环境,由挤压向伸张转变的引张型环境。
其他文献
综合包体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冈塘错岩体中发育的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认为,暗色微粒包体可能形成于冈瓦纳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后的拉张松弛环境,由于碰撞后强烈的岩石圈伸展,导致高温的慢源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并引起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形成花岗质熔体,随后这两种岩浆发生强烈的混合作用。冈塘错岩体中发育的暗色微粒包体正是此次事件的真实记录。
前人研究表明,达马拉造山带陆内分支中央带中的白岗岩为造山运动晚期的产物。在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大部分白岗岩样品落入后造山花岗岩类区域;白岗岩样品主要落入造山晚期、同碰撞与造山后过渡区域。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初步认为欢乐谷地区不同类型白岗岩应该是达马拉造山运动晚期构造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
本文以地幔柱构造理论为基础,从地幔柱类型划分、成矿场,极性环太平洋超级地幔柱厘定,成矿效应及其动力学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大地构造背景为火山弧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由此说明LS-36-2-1井段斜长片麻岩的原岩是花岗闪长岩。相对于洋中脊花岗岩,本区花岗岩明显亏损Tr和Hf,本文认为本区花岗岩应该起源于较浅的下地壳,其源区以斜长石为残留相。
拉诺玛铅锌锑矿床的矿物组合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热液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热液交代作用广泛而强烈。构造控矿明显,随岩浆活动的深部流体沿深大断裂L升至地壳并与盆地中热卤水混合是其成矿的基本方式。
为探讨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因过程及成岩-成矿规律,本次研究对八宝山花岗斑岩的样品进行了错石U-Pb定年、Hf同位素分析、主微量元素分析、Nd同位素分析以及黑云母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发现,与东秦岭成矿岩体比较八宝山岩体的SiO2的含量较低,并且八宝山岩体含有富水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氧逸度较高,这种富水的高氧化性岩浆有利于斑岩铜钼矿床形成l。同时根据黑云母地质压力计估算,八宝山岩体的的侵位深度为
本次研究通过实测矽卡岩地质剖面,对安庆铜铁矿床中成矿地质体以及矽卡岩中的单矿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区域岩浆岩成岩机制探讨了安庆铜铁矿床成因。
从本区超钾质火山岩的喷发特征、野外产状、岩石学矿物学组成、特征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关系,以及放射成因同位素与相应特征主量元素或微量元素比值的相关性均明确指示了地壳混染作用,特别是上地壳混染作用并未在岩浆成因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据此,超钾质火山岩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就有可能反映其地幔源区的特征。而综观反映地幔源区特征的多元放射成因同位素体系(Sr-Nd-Pb-Hf-Os),无论是单一同位素组成的特征,
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由于受到上涌的饱满的物质(如软流圈来源的熔体)的改造而在组成上变得饱满,在年龄上也变得相对年轻,强烈的改造作用甚至能够造成古老克拉通的破坏。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姚家岭矿床地质特征,开展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认为:1)姚家岭矿床是典型的斑岩型、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三位一体”复合矿床;2)岩相学研究表明,姚家岭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是富液相,少数为富气相,未见有含子晶矿物的包裹体;3)流体包裹体中的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姚家岭矿床的成矿流体早期为岩浆水,晚期则有天水的加入。此外碳和硫同位素值均指示了幔源特征,说明幔源流体参与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