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增徽识,劳工有耿光

来源 :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wk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载入世界建筑史册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设计成就,指出蕴含其中的人民至上的思想是其不朽的灵魂.同时记述了它的设计师张家德先生的奉献精神与卓越表现.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城市建设基础薄弱,苏联援建使中国城市建设有了学习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借鉴苏联城市规划经验和理论,西安城市规划部门编制了《1953-1972年西安市总体规划》,此规划以生产型工业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基本动力,使西安城市功能、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等方面发生转变,奠定了西安现代城市基础格局.
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建筑学科实践与理论研究全面开启的历史阶段,并作为一个建筑话语生产的试验场,诸多新兴理论和批判范式被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影响着当代中国建筑学的走向.处于对话关系中的话语,充盈着社会情态和意识形态内容,而话语研究作为描述社会一般观念演变的有效方法,是观察和理解社会观念变化的敏感标志.因此,本文旨在通过20世纪80年代建筑话语的历史研究,呈现彼时围绕着“中国性”观念展开的“民族/
本文以近代1595年日本从西方引入“architecture”概念为切入点,以日本建筑学会130年(1886年日本造家学会创立-2018年日本建筑学会)历史发展为背景,总结划分了日本建筑史学会自1937年设立至今历经80年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揭示了现代日本建筑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以及研究的主要途径.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在进行近代化转型的时期,日本建筑学界是如何进行组织改革,并
建筑史学分会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下设的重要学术机构,成立至今已有35周年.通过对建筑史学分会前世今生的考察,以历史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对分会成立以来主持的重要会议及其出版物的整理,采用文献梳理和归纳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初步探讨了建筑史学分会机构的发展轨迹以及学术会议议题呈现出的特点.籍此,为建筑史学分会学术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本文从中国建筑艺术创新发展变化的视角,围绕中国建筑艺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外建筑文化冲突与交融的风雨历程及千载难逢的历史际遇中所呈现的三个阶段——“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策略(1978-1989年)、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1990-1999年)、新千年初的城乡建筑趋势(2000-2018年)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验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价值意义、建筑艺术发展历史反思等方面的情况的具体演变过程予
格里森是著名近代在华实践的欧洲建筑师,不同于其他西方建筑师,他的作品既学习中国北方官式建筑,也展示了南方地区民居建筑特征,可谓中式教会建筑风格的缔造者.1927年格里森受宗座代表刚恒毅的邀请,为制定“本地化”基督教艺术标准来到中国,作为刚恒毅的“御用建筑师”,他在中国展开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活动.本文以海外文献研究与在华实践案例为依据,以跨文化历史研究为视野,进一步认识外来建筑文化移植与转化的过程,
本文对重庆基层粮仓的保护再利用模式与设计手法进行研究,在研究梳理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粮食政策与基层粮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重庆基层粮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重庆基层粮仓主要有桁架房式仓、拱顶房式仓与砖圆仓三种类型,并且对三种仓型的结构、功能、空间布局等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结合粮仓改造再利用的实例分析,从“功能的转换”“空间的变化”“外观表皮的演化”三个方面,讨论重庆基层粮仓保护与再利用的改造模式与设
复兴岛位于上海东北部、黄浦江下游,是上海市唯一的人造封闭式内陆岛.复兴岛在20世纪初期即开始疏浚填筑,在其近90年的历史中,一直主要用作仓储及工业用地.而在当下杨浦滨江工业带更新的大背景下,复兴岛的发展前景却并不十分明朗.因此,文章着眼于复兴岛的历史身份,主要采用历史图像分析结合文献资料佐证的“二重证据法”,尝试对复兴岛的空间结构及产业变迁做出简要回顾,总结复兴岛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使用与更新情况,以
民国时期,南京城的民族形式建筑映现了民国时期中国第一代本土建筑师在南京大显身手,表达民族国家意识的群体风采,童(寯)、杨廷宝是这批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通过比较二位建筑师同一时期的典型民族形式建筑作品在立面比例关系,建筑形式与结构要素的表达,以及依托的本土建筑原型方面之异同,揭示他们创作民族形式建筑时的共同文化诉求,以及创作手法和而不同的背景成因.旨在生动再现民国南京民族形式建筑形成过程中的相关人物
传统村落体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和谐关系,是活着的文化遗产,近来由于社会对传统村落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不够,导致传统村落的发展日益衰败,许多传统村落销声匿迹,这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基于生态发展的理念,对焦作栗井村当前村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挥村落现有的条件,结合地质资源优势,对其发展方向和模式提出了优化更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