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集选文谫论

来源 :2012年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cf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选文出现在清代,是集句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可知见的集选文主要是以文集的形式存在,共有三种,分别是《选楼集句》、《集其清英集》、《玉塘集选》。工巧灵活、整散结合是它们突出的特点。集选文的出现,与清代文选学的繁荣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的《采薇》是对《史记·伯夷列传》的接受与改造。其文本结构呈现出复合型的特点:一方面,对于历史和传说故事的重复,构成了小说文化的阐释背景和明线;另一方面,新的叙事焦点对“吃”的窘境的关注,构成了小说的暗线,并对明线进行着消解和颠覆。《采薇》由重复到颠覆的叙述背后,是伯夷叔齐理想道德与世俗生存的悖谬与困境。进一步说,鲁迅先生一再追问作为节义之士的伯夷叔齐的现实窘境,关注他们走下历史圣坛后还原为
先孔时代《尚书》已有官方的传授,除了秦亡至汉文帝时期有短暂的中辍,《尚书》官学一直持续不断。孔子开私人传授《尚书》的先河,孔子与其门弟子及孔家是先秦两汉传授《尚书》的重要力量。西汉后期古文《尚书》立于学官。东汉光武帝表现出对古文《尚书》的浓厚兴趣,章帝大力支持古文《尚书》的教学与发展。东汉及魏晋古文《尚书》官学和私学的师承与传播说明孔氏古文《尚书》与孔《传》不可能是伪书。
《尚书·成有一德》不是作为心态下的产物。古文《尚书》同“清华简”一样,都是整理散乱的出土竹简的产物,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尹诰》中的两句话在古文《尚书》中被分置在两篇之中。清华简不足以证伪古文《尚书》。
汉赋讽谏、抒情、体物的三大特征与汉赋在不同时期被不同选本选取的不同标准有着很大的关系。《史记》、《汉书》重视对讽谏性作品的选取,与汉代赋学批评强调赋之政治讽谕功能有关;《文选》在肯定《史》、《汉》所选汉赋篇章外,突出了对抒情赋的选取;《艺文类聚》等类书由于其自身“事类”的特征而侧重于对体物赋的选取,这些体物赋的大量选取强调了汉赋的体物特性。不同时期对汉赋选取角度的不同,塑造了汉赋的三大特征,这三大
熙宁、元丰制诏文写作最重要的变化是崇尚“西汉文风”,西汉风格进一步代替了宋初以来所推崇的“燕许轨范”与“元和、长庆风格”。嘉祜以来科举渐重策论,熙宁中进一步以策论与经义取代诗赋,制科考试则专考策论,因此,西汉贾谊政论、董仲舒对策以及“西汉制诏”成为新的文章典范,为嘉祜、熙宁以来古文的写作方式及文章风格,增添了一些新的艺术因素。张方平、孙洙、李清臣、苏轼都是参加制科考试作“贤良进卷”的作者,是北宋文
在苏轼散文的丰厚文化内涵中,关于士林理想人格的建构是其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苏轼笔下,司马光就是他心目中德才兼备士人形象的典范,司马光身上一系列人格闪光点,就是苏轼心目中士林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这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在为学层面上,是“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在为人层面上,是“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在为官层面上,是“治国莫先于公”。本文以苏轼散文中的司马光形象为个案,力图管窥苏轼心目中的士林理想人格
宋若昭,大历时期著名的女学士。至今她留下的不过是一部《女论语》、一首《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官》、一篇《牛应贞传》。这些作品既是对男权社会主流文学的依附,也是对男权文化的背离;这些作品既是安史之乱后,朝廷恢复儒教的表现,又是初盛唐时期女权张扬的余绪。
庄子是中国文学自觉历程上第一个最具代表性意义的文学家。依据有四:在人的自觉方面,庄子对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质及其最高价值的深切体认和对超越生命困境达致心灵自由的自觉探索,奠定了文学自觉的先决性主体条件;在语言的自觉方面,庄子不仅对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语言困境及其根源有着敏感而又清醒的认识,而且对超越这一困境的路径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而有益的尝试;在理论的自觉方面,庄子在文学体裁、文章风格
会议
“自来论明文者多贬词”,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学接受现象。明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迄今为止仍然是尴尬的,自其产生以来,明文的接受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被误读、被遮蔽的历史。有明一代,派别林立,观念纷争,彼此攻诘,是非滋生,结果各派俱伤,使明文整体形象大大遭损。进入清代,经世致用、明道尚醇、崇学重质等审美倾向使文学朝着功利、实用、经学化、学术化方向走得很远。明文在遭受清代文学思潮反拨和回流的境况下,历近三百
明代八股文在化治间定型并达于极盛,出现了王鏊等代表性作家,形成了裁对整齐,气象阔大的语体风格,被誉为治世之音。正嘉间唐顺之、归有光等倡导“以古文为时文”,其语体风格体现为语兼骈散,纯雅通畅。隆万以迄启祯,是明代八股文逐渐走向衰败的阶段,其语体大体上保持着骈散结合的特征,但拼凑镶嵌,使用格套的现象屡见不鲜,在风格上已经偏离了纯雅通畅,呈现出细密平弱、软媚甜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