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高光谱遥感监测与分子检测相关研究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麦的生产上,由小麦条锈病对其造成的损失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小麦条锈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所以若能对其潜育期实现快速识别及检测,则对病害的防控、农药的安全使用、环境的保护等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不同品种的小麦诱发条锈病,在小麦条锈病菌尚处于潜育期时,采集小麦的冠层光谱数据,并利用双重Real-time PCR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条锈菌潜育菌量.基于Logistic、IBk以及Randomcommittee三种方法,建立高光谱遥感技术监测潜育期小麦条锈病的识别模型;同时,结合冠层高光谱数据及潜育期分子病情数据,找到了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到的潜育期小麦条锈菌的最小检测极限.研究结果表明,在325~1 075nm全波段范围内,基于Logistic、IBK以及Randomcom-mittee方法建立高光谱技术监测潜育期小麦条锈病的模型模拟识别潜育期小麦条锈病是可行的,但识别效果有一定的差异,3种方法的模型平均准确率分别是83%~85%、87%~89%、93% ~94%.而在全波段范围内,利用决策树中的CART算法对30个训练集及全集进行分类分析,找到利用冠层高光谱数据能够监测潜育期小麦条锈菌的最小检测极限为0.7,即高光谱技术刚好能够监测到潜育期条锈菌的最小分子病情指数为0.7.利用Logistic、IBk以及Randomcommittee方法对最小检测极限进行模拟识别,结果显示,3种不同建模方法在不同的光谱参数及不同的建模比例下所建模型对潜育期条锈菌的最小分子病情指数的识别效果是有差异的.其中以IBk法的识别效果最优,其训练集的平均准确率为100%,测试集的平均准确率为84.44%,10折交叉验证的平均准确率为86.15%.
其他文献
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玉米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72.2g/L普力克AS、30%苯甲·丙环唑EC和50%福美双WP、70%代森锰锌WP对该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是0.0146μg/ml、0.0139μg/ml、0.0154μg/ml、0.0241μg/ml,且药剂浓度与抑制率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即y=5.8835+3.20
大白菜是中国北部主要的冬储蔬菜,同时也是中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之一.本论文基于北方冬储大白菜的病虫残余物发生情况,开展了大白菜冬储期病虫残余物污染性调查和产品安全性评测,为大白菜的安全生产,也为中国的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决策性服务.通过量化不同种病虫残余物的风险值,构建了大白菜病虫残余物风险分析模型.由风险模型可知,大白菜病虫残余物对大白菜的品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
水胺硫磷(Isocarbophos),化学名为O-甲基-O-(邻-异丙氧基羰基苯基)硫代磷酰胺,CAS登记号为24353-61-5,分子量为289.3.该化合物是一种速效光谱硫逐式一硫代磷酰胺类杀虫剂、杀螨剂.水胺硫磷于1967年由美国拜耳公司首次合成,于1981年引入到中国,在试验剂量下无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无蓄积中毒作用,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大鼠急性口服LD5028.5mg/kg,急性经皮L
为了明确不同化学药剂对黄芪有效成分的影响,为生产当中合理使用化学药剂提供依据.本试验对不同化学药剂处理的黄芪进行了黄芪质量指标性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2种化学药剂,对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防治蚜虫的高浓度120.1ml/hm2的高效氯氰菊酯对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影响较大,其有效成分含量为0.0456%;其次是防治白粉病的高浓度600.6ml/h
2016年,盐都区将绿色防控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贯穿植保工作始终,全方位采取"推广绿色技术,发挥生态作用;加强监测预警,确保精准用药;推广高效药剂,开展统防统治"的策略,精心组织、统筹兼顾,绿色防控与农药减控工作取得实效,高效低毒农药使用覆盖率达89.8%,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3.6%.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在我国各稻区常年发生,严重威胁水稻的产量及质量.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通过鉴定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型Avr-pik和AvrPiz-t,了解这两个无毒基因在东北三省稻区的分布情况,为品种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根据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和AvrPiz-t的序列设计引物,选取来自我国东北三省稻瘟病常发区的28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
为了比较我国东北和江西水稻产区稻瘟病菌群体的致病型组成及其动态。于2015-2016年从我国江西和东北两个水稻主产区的感病寄主丽江新团黑谷上采集稻瘟病样本,分离纯化得到206株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用离体叶片划伤接种法接种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24个单基因系来分析其致病型。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侵染引起的气传小麦真菌病害,是小麦生产上严重的病害之一,曾在我国发生多次大流行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因此,明确各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情况和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对小麦育种具有重要的价值.
结合苗期4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别接种和大田成株期接种发病条件下对搜集到的402份春小麦种质资源进行抗条锈病鉴定,初步确定各个春麦资源的抗条锈病情况、抗病类型及抗病性关系.鉴定结果表明:各抗性组成表现为免疫I、近免疫NIM、高抗HR、中抗MR、中感MS和高感HS,接种CYR32后,各抗性组成资源数和所占比例分别为13(3.23%),38(9.45%),12(2.99%),5(1.24%),5(1.24
小麦条锈病是由专性活体寄生菌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害在我国发生严重且具有特有的流行特点,给我国小麦的高产稳产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威胁.西北地区被认为是我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越夏地和小种策源地,在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大范围流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甘谷县地处甘肃省天水市,小麦条锈菌在当地可完成周年循环,是我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