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BSK作为PFOS潜在的替代物在工业加工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来源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dt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FOS具有持久性、长距离传输及广泛分布的特性,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与放大,对动植物以及人体产生毒性效应,从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均发现不同程度的PFOS污染. 发达国家和地区对PFOS等产品加强监管,开展生产、使用和进出口登记制度.同时,大力推进相关替代品的开发.选取PFBSK作为PFOSK的潜在替代品,对其在主要的工业加工使用领域包括电镀,纺织,皮革,造纸,消防,选矿等行业进行用量调查,并通过欧盟化学品管理体系,估算相应的排放量以及预计环境浓度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纺织、皮革和消防在使用过程中释放量占总量59.9%,为主要的释放源.而电镀行业尽管用量大,但作业场景相对封闭,释放量相对较小.风险表征结果表明,在现有规模上,将PFBSK完全替代PFOSK,在各主要行业的加工和使用,对环境产生的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
其他文献
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良好的水质是水生动物生长的基础,水质的好坏制约着水产养殖的发展.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北方,少数水产养殖户为了节约水资源和提高产量,高密度投放鱼种和大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是集约化水产养殖的主要营养来源,而人工配合饲料的大量使用又是造成养殖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探讨了采用合理控制饲料成分的比例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价值等方法从营养学角度控制人工配合饲料污染,实现绿色养殖
通过对重庆市现有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现状进行调查,找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不足且分布不均和技术运行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和建立健全小城镇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等意见,为未来管理提供借鉴.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林草配置的6种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水体中污染物的消减试验表明:随污染程度增加,各类型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污染水体中总氮、总磷、铵态氮、硝态氮的消减率变化较小;天然林地、河岸草地与80%草地配置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水体中总氮的消减率较低,而20%草地和40%草地配置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总磷消减率高于其它类型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天然林地和20%草地配置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水体中硝态氮的消减效果
自然环境广泛分布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浓度水平大多在微量级乃至痕量级水平,直接对其进行处理时采用一般的处理方法难以以低成本达到理想的去除效果.吸附技术和高级氧化技术是目前常采用的处理方法,使用的材料通常是吸附剂和催化剂.在成功开发铁改性累托石、基本探明吸附-催化双功能材料的吸附性能与催化性能之间协同机制的工作基础上(X.Zhao,J.Hazard.Mater. 2012),以钠饱和形态的累
氯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备受关注的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本文以自制纳米铁和金属镍为原料,以五氯酚为处理对象,考察了不同尺寸的亚微米级金属镍对纳米铁/镍体系去除五氯酚的影响.分别采用化学还原法和化学溶液法制备了纳米铁和金属镍,测定了不同尺寸金属镍存在时体系中五氯酚及氯离子的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微米级金属镍的存在明显促进了五氯酚的脱氯过程,脱氯率随着镍粒径的增长呈现降低的趋势;当金属镍粒径≤300nm时
壳聚糖是一种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经其改性后的膨润土处理味精废水将会降低废水中的COD,并且废水的残留物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不会造成环境二次污染.本文以钙基膨润土为原料,制备了钠基膨润土,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膨润土的悬浊液配比、壳聚糖投加量、加热时间和浸润时间等因素对改性钠化土去除COD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制备壳聚糖改性膨润土的优化条件.
分别于2009.12、2010.4、2010.8开展了太湖湖滨带49个点位的浮游植物及水质监测.湖滨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湖体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湖滨带的藻密度最高值比湖体要高一个数量级.水质指标与浮游植物的RDA排序筛选出能够在显著水平上最大程度解释湖滨带浮游植物分布的最小解释变量组合为TN、CODMn、SS、pH、SD,并且方差分解分析显示TN是相对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在适合度50%~100%范围
本文介绍了一种针对高氯低COD值水样的测定方法,以AgNO3 和CrK(SO4)2·12H2O代替HgSO4来消除氯离子的干扰,同时将重铬酸钾的浓度降低为0.1000mol/L,以5:1硫磷混酸代替硫酸,经过对标准样品的测定和实际样品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且操作简便,节省时间,避免了有毒试剂硫酸汞的使用,有利于环境友好,值得推广。
利用相关文献及酸沉降网中、日各站点空气质量监测资料,结合CMAQ(4.7.1)模式情景模拟分析了两国SO2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我国污染物排放量对下风向日本各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两国城市空气质量均逐年好转;我国ρ(SO2)主要分布在0~150 μg/m3 并呈下降趋势,2001 年以来ρ(SO2)年变化率为-0.41μg/m3,2006 年以来达到-3.1μg/m3;日本站点φ(SO2)
本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的纵向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的横向结构.依据评价目标,构建了由9个要素层,37指标构成指标评价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计算结果表明“青岛—潍坊—日照”城市群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在-2.39-3.36 之间变化,1990~2010年区域生态安全等级基本保持在Ⅲ级,只有个别年份出现Ⅱ级和Ⅳ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