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害细菌的天敌与生态防治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ic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简述国内外对细菌天敌-噬菌体、蛭弧菌的研究进展,并根据国内外研究这两类微生物在生态防治中的情况,结合笔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今后的研究意向,特别是噬菌体、蛭弧菌的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对鼠李糖乳杆菌L3-22株发酵培养的优化条件及增殖曲线进行了研究;采用测定培养物的生物量及酸度的方法,对培养基的成分和起始pH值、培养温度、时间、方式及接种量进行优化;通过测定培养物的pH和OD600值,绘制鼠李糖乳杆菌L3-22株发酵增殖曲线.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L3-22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组合是:20%麦芽汁/3%豆饼汁(1/5),添加适量的复合无机盐成分;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是:培养基pH自然
为检测红酵母在生产"无抗"肉鸡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将300只7日龄AA肉鸡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分别饲喂基础日粮(BD,空白对照)、含抗生素日粮(BD+20mg/kg 杆菌肽锌+50mg/kg 盐霉素+50mg/kg 洛克沙胂)以及3个含红酵母(Phaffia rhodozyma,PR)日粮:BD+0.05%PR,BD+0.1%PR和BD+0.15
将微生态制剂添加到饲料中饲喂817肉鸡,检测肉鸡的免疫器官指数和免疫器官中T细胞百分数,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肉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7日龄时,试验组鸡的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脾脏指数分别比空白对照组高6.76%、10.69%、11.09%,差异显著(p<0.05);49日龄时,试验组的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脾脏指数分别比对照组高11.07%、19.01%、14.52%,其中胸腺指数和脾脏指
为探索益生菌CAUL0512对肉仔鸡生产性能以及肉品质色泽、风味和营养特性等生化指标的影响.将360只1日龄的AA肉仔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重复,饲喂基础日粮(BD,空白对照)、BD+益生菌CAU0512、BD+抗生素三种日粮,测定不同阶段生产性能、胸肌感观性状、常规营养成分、风味和鲜味物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在1~4周龄金霉素组的日增重与对照组和益生菌CAU0512组差异不显著(p>0.05);
本研究应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和猪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成功构建了IL-2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IL-2),探讨pcDNA-IL-2作为分子免疫佐剂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ORF5基因疫苗(pcDNA-PRRSV-SC2-ORF5)免疫猪的增强作用.经间接ELISA法、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对pcDNA-IL-2与pcDNA-PRRSV-SC2-ORF5共同
采用已建立的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和肠球菌的定量PCR检测方法,对DPV弱毒皮下注射的免疫雏鸭的消化道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和肠球菌进行定量检测.双歧杆菌的数量变化为:直肠的含量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呈一定的波动性,但无明显差异性,食道的含量总体比对照组的多10倍左右,十二指肠和回肠在不同时间段的含量比对照组的升高10倍左右,空肠和盲肠在一些时间段的含量比对照组的少10倍左右.芽孢杆菌的数量变化为:十二指肠和直
应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经DPV弱毒皮下注射免疫的樱桃谷鸭及同居鸭食道(logcop/整段)和肠道内容物(logcop/g)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乳酸杆菌菌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鸭大肠杆菌属菌群在食道内含量范围为<6.31~11.31,肠道内容物含量范围<6.31~10.71,含量比对照鸭的含量高,波动性变化显著;葡萄球菌属菌群在食道内含量范围为0.00~11.94,肠道内容物含量范围0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LV和VR-2332株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对PRRSV四川分离株SCI和SC2进行RT-PCR,扩增出病毒ORF5基因.利用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成功构建了PRRSV四川分离株ORF5基因疫苗pcDNA-PRRSV-SCI-ORF5和pcDNA-PRRSV-SC2-ORF5.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将pcDNA-PRRS
采用WHO推荐的Kirby-Bauer法对我国16个地区规模化鸭场1999~2005年间感染沙门氏菌的患病和死亡鸭所分离到的175株鸭源致病性沙门氏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37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令人吃惊,耐药率达50%以上的药物有17种(占45.9%),其中达70%以上的是青霉素(P-G)、苯唑青霉素(OXA)、利福平(RIF)、亚胺培南(IMP)、氨苄西林(AMP)、四环素(TET)
传统方法中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局限于实验室纯培养法,然而,目前自然界中仅有少部分微生物为人类所发现,此外,大部分的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具有低培养性.本文综述了不依赖于培养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和优点,并列举它的应用实例,且针对T-RFLP局限性浅述相关对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将T-RFLP法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能够获取较为全面的微生物多样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