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汕揭地区及其近海地震活动性特征

来源 :邢台地震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1st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区为广东省地震高烈度区(7~8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最大地震为1918年南澳7.3级地震。台湾海峡地震活动对研究区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中强地震前,区域内的地震活动发生有序变化,主要是北西向“巴士系”地震活动带地震活动增强。 并逐步贯通整个条带,往往中强地震从该带的南端开始活动,逐步向北迁移,引发海峡内至粤东闽南地区陆地发生较强地震;另外,中强地震前有地震围空及发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现象,这种现象通过地震活动空间图象、地震非均匀度、集中度和危险度等分析可以间接地反映出来。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部分区域小地震平均震源机制解结果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区域内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而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研究了1982~2006年期间浙江省植被指数ADVI的时空变化特点,并探讨了其与关键生态气候指标的相关性。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25a来浙江省植被覆盖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植被覆盖显著减少的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0.71%;2)生态气候指标与滞后一年的NDVI呈显著相关;
利用1998-2009年热带测雨卫星(TRMM)的逐月降水资料,对泛长三角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夏季降水的变化情况,重点分析了夏季逐月(6~8月)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就夏季整体变化情况来看,降水量南多北少,对全年降水的贡献率则是北多南少;时间序列上则表现为,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呈现逐年减少,而长江以北地区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夏季强降水区在北移动的
以揭示贵州山地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响应,为气候变化对西南山地植被变化的评估和应对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用EOS/MODIS分辨率为1km,取样点为3×3个像元卫星数据反演的贵州省2000-2005年8 d合成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和分别与取样点所在地对应的72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LAI的时间变化规律,主要生育期(4-10月)空间分布特征,以及LAI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贵州多年平均
利用fy-2c卫星云图,ncepl*1再分析产品、区域站观测资料,对陕西北部定边县一次飞机增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定边县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后,作业区降水持续时间延和长,降水量增大,卫星云图表现为作业区上空降雨云团面积增大,密实度增加,云顶亮温降低,最大降水时段出现在云系后部,云顶亮温为-30—-32℃。
内蒙占的农业区受霜冻威胁很大,而目前地表温度的监测主要依靠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为主,这样的监测方法很难准确反映温度分布实际状况。用遥感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则不仅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且能够精确地知道霜冻灾害分布情况和受灾程度。本文选取2006年9月13日当地时间1点46分和3点25分的两轨MODIS数据为遥感数据源,利用分裂窗算法进行LST反演,反演结果与气象站实测数据叠加分析后发现用分裂窗算法反演的地表
利用遥感对灾害性天气台风进行迅速快捷的监测、预报是防灾减灾的前提之一,然而目前海洋和气象业务领域仍缺乏数据综合和功能综合的台风遥感应用分析系统。采用NET和ARCGIS Engine技术初步开发完成的风云三号台风遥感应用示范平台有效整合了FY2C、NOAA、FY3A等不同卫星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雷达数据、空间地理数据和各种专题数据,具备台风定位、定类、定强、结构诊断、路径分析、降水估计等专项分析
“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egion-time-lengthalgorithm,简称RTL算法)是一种检测地震活动水平相对变化的计算方法,利用该算法对冀鲁豫交界地区1980年以来的ML5.O级以上地震进行回顾检验,发现震前都达到了RTL异常指标,说明该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水平相对于背景活动水平都有明显变化。通过RTL算法对异常进行量化,对以后该区的5级以上地震活动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频繁,2000年以来出现地震平静现象,为了更好地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利用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针对晋冀蒙交界地区、冀鲁豫交界地区、唐山老震区、阴山燕山地震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对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给出了R值评分检验效果。为今后的地震趋势预测提供了比较好的预报方法。
河北省是我国地震活动较频繁的地区之一,快速准确地做好大震速报对地震应急、抗震救灾、减轻地震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地震速报是个台网的立足之本。对从ML3.0级以上的地震。首都圈台网往往有几十个以上的台站记录到,但在实际地震定位时,所有记录到的台站均参加定位,往往效果井不好。一般应选择部分分布比较合理的台站参加定位,称为“定位子台网”。本项研究拟选取不同区域的地震,分析“子台网”分布对地震定位
讨沦了近300年发生在华北平原5次肘≥7强震的构造特征及存在问题。这些强震显示了华北平原发生强震的构造单元的多样性和强震构造方向的多样性,既有强震发生在平原内部的次级断陷内,也有强震发生在平原内的隆起区或平原边界的隆起区;既有多条NE方向的发震断裂,也有多条NW方向的发震断裂。同时,有多个强震地点分别存在NE及NW两组构造交汇或穿切的情形,有多个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并不是当地控制地貌形态的主体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