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旱灾系统风险诊断性评价研究

来源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委会第四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k19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考虑社会的抗灾能力,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4个方面建立旱灾系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内蒙古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基础图件、118个气象站点的多年气象数据、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和分旗县灾情数据,采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与技术,分别评价内蒙古自治区旱灾孕灾环境敏感度、致灾因子危险度、承灾体脆弱度和灾情灾度,在此基础上应用耦合模型对各旗县的旱灾系统风险类型与程度进行了诊断性评价。
其他文献
选用大雾观测资料测算城市地区的雾灾危险性指数,以规则网格作为评估单元,逐网格计算网格区域内的路网密度,以此作为雾灾的空间脆弱性指标,并针对重点设施的分布情况对脆弱性指数进行空间叠加订正;选用网格内的人口密度作为雾灾的易损性指标;危险性、脆弱性及易损性按5∶2∶1的分配比例综合测算雾灾的风险指数。实例研究选用北京地区近10年大雾资料按空间网格化评估方法对大雾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雾灾脆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09/10年冬季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区遭遇30年同期最大的海冰灾害,增加了海冰灾害的风险.风险分析是分析处理由不确定性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包括风险的辩识、风险的估计和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尽管灾害无可回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预防和监控自然灾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自然灾害风险应对机制,将自然灾害所引起的风险降到最低.本文以海冰灾
近40年来,遥感技术因其观测范围广、信息量大、获取信息快、可比性强等优点,已广泛用于灾害预警预报和监测评估等研究中。文章通过分析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监测、温室气体排放调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大力开展基于遥感技术的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充实灾害风险与脆弱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
我国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三个来源:即符号—象征动员;官员—黑幕动员和历史—环境动员。符号—象征动员是使用非正常死亡者的遗体;官员—黑幕动员认为所发生的非正常事件的肇事方有官方背景;历史—环境动员是群体性事件发生个案当地的历史环境信息所积累的压力爆发模式。在这三种动力机制中,符号—象征动员是工具性的,官员—黑幕动员和历史—环境动员是基础性的,只有割裂官方与黑幕的粘连,打造清廉的官场,建
本文从风险角度出发,以沿海城市社区为研究的空间尺度,应用基于不同重现期的暴雨洪水淹没情景模拟方法对温州龙湾区的暴雨洪水进行了风险评估。通过对温州龙湾区暴雨降雨量的频率计算得到不同频率下的降雨量及其相应的径流深度;考虑到地面径流的重力特征、地形起伏和下渗作用等自然因素,根据"雨量体积法"原理,利用编制的程序得到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水水面高程和不同淹没水深区间对应的淹没面积,并依据淹没水深进行暴雨洪水风险
燃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在输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管线失效从而导致燃气泄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对输气管线的故障率、泄漏流量及失效后引发火灾的可能性及后果进行分析,并依据不同的热毁伤阈值计算事故的伤害破坏半径,为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和疏散提供依据。
近年来,国内外地铁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地铁运营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各大城市地铁线网运营里程不断增加,在为广大市民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构建大城市地铁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可靠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在对大城市地铁突发事件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铁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总体框架,给出了地铁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实现界面。
本文利用GIS技术建立了综合性城市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对系统框架、数据库和功能模块的设计进行了讨论。本系统可对城市突发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评价、灾情实时模拟及应急管理。系统立足实际,具推广应用价值。
本研究以哈尔滨松北区的社会和经济数据为基础,从城市火灾形成的机理出发,利用GIS技术和多标准决策分析的方法对松北区消防站进行空间选址规划,结果表明需要在哈尔滨松北区布局85个消防站。利用特尔菲法确定影响消防站选址的因子,层次决策分析方法(AHP)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值。利用集聚分析的方法对各个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加权运算,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消防站布局适宜性划分等级,确定消防站选址的备选区,最后确定消防站的
利用吉林省21个地面气象站1958-2009年逐月降水资料,分别计算1、3、6、12个月不同时间尺度的SPI,并分析旱涝的时间变化特征。运用EOF和REOF两种数学方法来分析吉林省旱涝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对吉林省旱涝空间变化趋势进行区划。结果显示:从短时间尺度来看,吉林省旱涝具有突发性、季节性等特征;从长时间尺度来看,吉林省旱涝又具有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将吉林省划分为4个旱涝异常区,即南部山区、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