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地生土熟化的环境材料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材料指具备低环境负荷和最大使用功能的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材料.目前国内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地表土资源被破坏,废弃地复垦中生土熟化问题日益显著.由于生土的土壤结构性差、肥力低下、生物活性弱等特征,造成农田生产力需要长时间得以恢复.选用适宜的生土熟化环境材料,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增强土壤团粒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是快速完成生土熟化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土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保水剂、腐植酸和生物炭等环境材料对生土熟化的应用效果分析,指出环境材料在生土熟化中应用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对污泥农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由于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和形态变化差异较大,其在土壤中施用的风险值得关注.石灰性土壤是广泛存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类碱性土壤,本文围绕污泥重金属对石灰性土壤的环境效应开展研究,重点探讨了污泥添加对石灰性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污泥添加对石灰性土壤-作物中重金属积累影响;污泥添加对石灰性土壤中生物特征影响,以及土壤对重金属有效性
一种SERS基底,将不同形状的纳米银以干凝胶的形式沉积于载玻片/硅片上,进一步通过粘合剂在载玻片/硅片上形成双层自组装结构,该结构可以实现对TNT的选择性识别和灵敏性探测,当TNT的乙腈溶液浓度低至10-11mol.L-1时仍有着很高的反应灵敏度.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廉,并对比了不同形貌纳米银基底的SERS增强效果.
台湾储油槽及输油管线常因受腐蚀或其他原因造成油品泄漏,导致油品渗漏至士壤及地下水,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捷力英公司自行研发之多介质水力冲洗系统(台湾专利字号M566206),主要针对油类污染场址进行多介质之高效率整治,其设计构想为依油类污染物特性,于现地藉由系统循环抽除、淋洗并结合雾化及曝气原理,以同时去除士壤及地下水中气相、浮油相及梅解相之污染物.此系统实际于现地设置处理时,经系统全方位连续运转处理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石灰土和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探讨2种土壤上污泥施用对土壤-作物砷(As)的积累效应.结果表明:污泥施用会造成水稻土和石灰土壤中As的积累,当污泥用量为75t·ha-1时,水稻土和石灰土As含量最高,在小麦、玉米量2季分别达9.86、9.80、13.46、12.19mg·kg-1,并且与对照相比,土壤As含量差异显著.污泥施用增加了2种土壤类型上小麦和玉米各部位As的含量和
本文以沙柳(Salix psammophila)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直剪试验,研究3种不同土壤类型(砒砂岩风化土,粉土质砂,低液限粉土)对其抗剪强度及其强度指标的影响,分析其差异性,以期为根系固土力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一方面科学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种不同土壤类型的沙柳根土复合体在80cm浅土层下抗剪强度大小排序为低液限粉土根土复合体(24.97kpa)>砒砂岩根士复合体(15.31kpa
梧桐絮是-种磷素和钾素含量较高的物质(分别为14.18±2.84g/kg和14.05±4.57g/kg),研究选用梧桐絮为原料,热解制备成生物炭,并对不同热解温度所得生物炭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300℃-600℃为梧桐絮的主要热解阶段.400℃为梧桐絮最适热解温度,此时梧桐絮生物炭产率为37.23%,pH最大为11.15,比表面积最大为6.55m2·g-1,Zeta表面带负电.在改良酸性土壤、提
生物炭近年来因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而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功能材料.本文概述了生物炭的基本特征.生物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含有丰富的官能团、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等,这使得生物炭在退化土壤修复中被广泛应用.同时本文结合了当前我国土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生物炭在退化土壤修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其在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旨在为生物炭在改善退化土壤和提高土壤可持续利用方
以山西潞安矿区为例,通过物探、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数值模拟相互验证方法,研究采高6m,采动导水裂隙发育及对含水层结构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层埋深小于110m区段,导水裂隙可突破第四系底部黏土隔水层而发育至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并对该含水层造成破坏,属于渗漏型变异;煤层埋深介于110~190m区段,导水裂隙仅发育至基岩风氧化带,风化裂隙水可进入采场,对第四系底部松散含水层水影响较小;煤层埋深大于190m
济南市是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具有独特的地下水文地质构造,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至关重要.基于土壤污染防治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本文简要分析济南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从摸清土壤底数、建立管理及技术体系的角度提出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并围绕重点关注的土壤污染高风险区域,探讨我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思路.
近年来,我国贝类产量居世界第一,大量废弃贝壳堆积和废弃贝壳老化分解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充分利用废弃贝壳,提高贝壳的附加价值,可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贝壳用于土壤改良中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贝壳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应加大对贝壳利用开发的科研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