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CR技术检测熟肉制品中沙门氏菌的研究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教学专业委员会暨第六届代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eng200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进行了PCR技术检测熟肉制品中的沙门氏菌试验.电泳扩增产物表明:人工污染沙门氏菌的熟肉制品检测呈阳性,而无菌去离子水对照呈阴性.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可快速、准确地检测熟肉制品中沙门氏菌,从而提高食品安全评估的效率.
其他文献
本文应用RT_PCR技术对2002~2005年间收集于河南省15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9株IBDV的VP2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有30株地方流行株属于IBDV超强毒株,但各毒株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有9个分离株,既不符合超强毒的特征,也不完全符合弱毒株的特征,是基因已经发生变异的弱毒株.同一鸡群再次发病是由同一毒株引起,但基因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分离于各地区的IBDV
本文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琼脂扩散试验、电镜观察,从临床病鸡的法氏囊组织分别分离到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H03、JG04和QJ04株,对4周龄未免疫鸡的攻毒致死率分别为92%、83%、67%,对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分别为10-6.8/0.2ml、10-5.4/0.2ml、10-4.6/0.2ml;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的IBDVVP2基
本文通过将鹅源副粘病毒NA-1株毒种接种于11日龄SPF鸡胚,收集36~72h死亡的鸡胚尿囊液,提取并分离鹅源副粘病毒(NA-1株).参考已发表的鹅源副粘病毒Ⅰ型M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预期扩增的M基因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通过RT-PCR扩增出鹅源副粘病毒Ⅰ型NA-1株M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纯化,得到M基因(经EcoRⅠ,XbaⅠ消化).将M基因克隆进入pCI-neo载体(
本文参考GeneBank发表的相关鹅副粘病毒(GPMV)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术对GPMVNA-1株的F基因进行扩增,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GEM(R)-T载体后测序.经序列分析、进化树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分析了GPMVNA-1株F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结果表明:GPMVNA-1株的F基因全长1662bp,编码553个氨基酸,与其它GPMV毒
本研究以泛亚株口蹄疫病毒VP1基因140~160-200-213~140~160位序列为基础,设计、合成三串联活性肽基因HXT5.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将HXT5与SOC基因缺失的突变型噬菌体(ψ)T4-Z1重组,获得重组噬菌体,扩大培养后超速离心纯化.用鸡抗FMDV多克隆抗体为一抗,羊抗鸡IgG为二抗,进行胶体金免疫渗透(GICA)鉴定后,用重组噬菌体为抗原制备胶体金口蹄疫抗体测试卡.与全病毒抗
是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预防兽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改革开放以米,我国畜禽业生产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集约化为主体的多种规模养殖成为当今的主体,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新的技术应用大大丰富了本学科的内涵,同时也促进了本学科的迅猛发展.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培养更多高级技术人才,近儿年米,在对我校1995-1999级的兽医、动物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专业教学实验课中,我们
病毒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我国畜禽养殖业的一类重要的传染病,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作为一种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特异性强、污染小的诊断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当中去,在口蹄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鸭瘟病毒等广泛应用,使病毒性疾病的诊断方法更加丰富,诊断结果从定性到定量质的飞跃.本文介绍了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在病毒性疾病诊断
基因打靶技术是一项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是利用外源DNA与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的同源序列之间发生重组,并整合在预定位点上,从而改变细胞遗传特性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基因打靶对动物基因组的遗传修改只常用于小鼠细胞因为没有合适的胚胎干细胞适应于其它的哺乳动物.因此,就更需要一个有效的策略来提高体细胞基因打靶的同源性.本综述主要介绍了基因打靶的发展背景、原理、方法及其在体细胞和动物克隆中的应用.
猪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ozoonisEH)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俗称黄疸性贫血病、赤兽体病或红皮病等,本病以发热、贫血和怀孕母猪的流产为特征,也可能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表现不同交叉症状,该病治愈率较低,是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烈性传染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附红细胞体感染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被人们发现.1928年Schillig首先报告了鼠的附红细胞体病,随后国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由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所组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区域,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调控和免疫识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目前的研究情况,在基因结构、遗传特征及其与抗病性方面对MHC作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