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性善论之于孟子性善论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 :山东大学,山东省邹城市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34604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二程、朱子的性二元论不同,晚明湖北学者郝敬倡导性一元论,谓性只是一个性而没有区分,它是绝对的善,而人所显现出的恶,罪不在性而在习本身。此种思想中对于性习关系的重视,一方面可谓是针对宋明儒学中“偏上遗下”之习弊所做出的理论回应,一方面又可谓是对孟子性善论在晚明时期的新发展。
其他文献
@@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如果从北京山顶洞的文明算起,中华文明距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但是,中华文明最富有特色的地方,并不是殷商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原始宗教,而是脱离原始宗教以后逐渐丰富起来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肇始于西周初年,花开在春秋战国,至今已有三千年的辉煌历史。西周初年形成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天意在民”等基本观念,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政治伦理的基本准则。围绕着理想的政
会议
@@代表先秦儒学之孔、孟、荀三家,都重视、并且阐述作为道德价值的[仁义]观;例如:孔子以[仁]为人生至道,由己及人,表现为[仁爱]的情怀,在《论语》中多有抒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除了推己及人,审辨好恶的仁心,孔子论[仁],亦有就实际行为而发者,例如:回答颜洲问仁,孔子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会议
@@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体恤和生养,在政治实践中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赈济措施。如《周礼·地官司徒》提出:“一日慈幼,二日养老,三日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日安富。”《礼记·礼运》说:“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后世的儒家学者就赈贫恤患、扶危济困等社会慈善活动展开论述,进行提倡和表彰,从而丰富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内涵。
会议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的英雄教师们以“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的高尚精神,用自己最可宝贵的生命谱写了爱心,用热血见证了高尚,用行动履行了责任。在新时代以新理念诠释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仁者爱人”的精神,以新行为铸就了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丰碑,以新思想塑造了儒学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人格。
会议
@@[六经]是儒家最提倡的典籍,也是中华文化精神之依托,孔子周游列国,未能伸展其志,在《论语.述而》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间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爱也],因此夫子自衡国返鲁,重新编修六经以教学,《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踪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会议
神道教(简称神道)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是日本民族两千多年来精神行为的重要积淀;但它同时又在充分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神道理论,尤其是作为神道教核心内容的神灵观,更加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就总体而言,神道是多神信仰,但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神灵观也有从多神信仰向一神信仰演进的倾向。这种演进首先经历了从多神信仰到主神信仰的阶段。而这种逻辑演进,是与日本的原始信仰(多
会议
@@“天人关系”与“神人关系”是中西方文化的内核,从儒学、犹太教、基督教的视阈出发,进行二者的比较和对话,对把握中西方文化及其价值的异同,对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与世界的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会议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神学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表面看来有着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背后所隐藏的是两种思想类型的历史差异。通过比较,两类思想在宗教观、生态观和认识论等方面具有通约性是有限的,不可通约性是明显的,可以说两类思想在思想形态上是形似而神不似。通过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神学和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思想差异的明确,既能够凸显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神学特性,又有利于从更深层面来考察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神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形,有效
宗教对话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也是不同文明相涉的一个主要表现.发生于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之间的“殿前辩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宗教间“多元”和“差异”的共存问题,还有助于不同宗教主体间的互相认同和接纳.“殿前辩论”通过对宗教对话的“主体性还原”,保证了宗教对话成为“宗教的”对话,形成了宗教一元和多元的历史统一.“殿前辩论”其形式和方法对今天的宗教对话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宗教的现代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人性概念是与“命”、“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命是性的本原,心是性的显现,性和心的含义都包括“体”和“用”两层:从体而言,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心是人的良心本心;从用而言,性是仁义礼智四端,心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良心本心作为性善论的立论基础,是人的道德本能、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的集合,其显现过程是从道德本能出发经过道德理性逐渐上升到道德意志的过程。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