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箱式防波堤运动分析的一种概率方法

来源 :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a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设在沉箱式防波堤设计基准期内,堤前波浪形态包括立波、远破波和近破波三种;波高服从瑞利分布,水深、波浪周期和近破波冲击力持时服从正态分布:波浪力采用Tanimoto建议的时程模型。用随机方法抽取水深、波高、波浪周期和近破波冲击力持时样本,判别堤前波浪形态并确定波浪力时程模型。通过动力数值模型对波浪作用下沉箱式防波堤的运动进行模拟,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相关动力响应量值的统计特性分析,建立了沉箱式防波堤运动分析的一种概率方法。通过算例对该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演示。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黄河口河道在纵剖面、横断面、河犁等方面的演变过程,总结归纳出黄河口河道的演变规律。指出黄河口泥沙在潮汐涨落等因素影响下,易在河口河道的中下段淤积,致使中段比降逐渐减小、而下段比降一直较大,河口河道纵剖面逐渐形成台阶状:与此同时,河口滩地横比降逐渐发展为倒比降;河口河道中段由顺直性河道逐渐转为弯曲性河道,而下段仍为相对顺直、游荡性河道。当河口河道中段比降减小到一定程度后,此河段开始漫滩、卡冰
采用实体模型试验资料及三维数学模型,对小浪底水库坝区流场进行了分析计算,探讨了坝区扰动泥沙的运动规律,给出了运动方程,对各种扰动方案及排沙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为2004年黄河上进行的大空间尺度的“基于人工扰动的调水调沙试验”的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结合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组织了黄河首次调水沙调沙试验验证数学模型活动。参加验证计算的黄河下游河道数学模型有6套(5套为一维河道冲淤模型、1套为河道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各模犁计算的总冲刷量范用在0.184×108~0.276×108t之间,基本上处于0.198×108t(沙量平衡法)和0.334×108t(断面法冲刷量)之间。大部分河道模型基本上能反映河道的演程冲淤变化。重要控制站水沙过程计算结果
根据北盘江坝油滩为典型溪口滩的特点,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坝油滩的水沙运动规律和特点,这就是溪堆在中低流量下壅水,上游水位抬高、流速降低、泥沙淤积,中游和下游比降加大、流速湍急,且主流坐弯:高水时水流满滩、主流取直、比降调平、水流相对较缓。依据这种认识,寻求相应的航道整治对策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坝油滩的航道整治问题。
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及河口一、二维连接水动力数学模型,模型计算范围覆盖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和八大出海口。网河区和河口区分别采用一维非恒定有限元模型和正交曲线坐标系下平面二维模型。模型经网河区1999年洪季和2001年枯季两次大规模、长系列的水文泥沙资料和各河口区近十年来历次水文泥沙资料的系统检验,各站水位、流量和含沙量计算结果与实测过程吻合较好。模型已用于珠江三角洲分水分沙关系及河口防洪治理工程方案优化等
澜沧江景洪水道是交通部批准的澜沧江V级航道建设的起点,该水道上下游均为峡谷,巾间河床宽阔,边滩发育,属山区卡口性河段,历史上航槽游荡,是一个典型的中、枯水浅滩水道,2004年底,景洪水电站开工建设,拟在该河段开采沙石料作为大坝建筑物骨料,论述采沙可行性及五级航道整治综合试验研究结果,使得两者可以兼顾,取到“双赢”。
淤泥质及粉砂质海岸在我国绵延达4 000 km,是我国建设沿海城市及港口的重要资源;大河河口三角洲往往是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河口航运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对连云港所在之苏北北部淤泥质海岸、黄驻港所在之华北粉砂质海岸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所在之长江口北槽拦门沙区段水、沙运动及地貌演变的某些基本物理过程的进行了论述。
丁坝的坝头局部冲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关系到丁坝的防护成败。本文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几十年人们对于坝坝头局部冲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并对研究工作中的不足和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做出了指出。
选取1949-2002年每年进入北部湾海区(18°N-22°N,106°E-110°E)的对该海区影响最强的台风,依据数值模拟得出每年最强台风影响过程中的台风浪和风暴增水的时间序列值,分析得出54个时间序列值中每年台风浪和风暴增水的极值,运用GUMBEL Ⅱ联合概率函数计算了北部湾沿岸台风浪和风暴增水极值的联合概率,发现联合概率分布具有较好的规律性,所得出的台风暴过程台风浪和风暴增水联合分布要素极
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用能量甲衡方程式模拟不规则波波浪场的适用范围。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的基本形了能较高精度地描述任意水深下不规则波的浅水变形和折射外,实用上还能较好地描述波浪的绕射现象。通过对基本形的改进,还能考虑波浪的反射、破碎及流对波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