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fe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单臂、开放、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受试者为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满意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13周.本研究采用事后分析旨在探讨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以PANSS评分<70、PSP评分>70和IEQ>6分作为评价受试者症状、功能和照料者负担等预后的指标.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受试者预后良好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有显著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 结果:研究入组的受试者例数为616人,其中610例纳入全分析集。受试者平均年龄(SD)为31.5(10.9)男性336例(55%),受试者基线PANSS和PSP总分平均分(SD)分别为为91.8(12.5)和44.9(13.7)岁。随着治疗的进行,PANSS总分<70的受试者比例逐渐增加。在治疗第13周,66.72%的受试者PANSS<70。单因素回归的结果表明受试者第13周PANSS总分<70的相关因素包括:受试者的病程、第三针剂量、基线PANSS,MARS和MSQ评分、基线PSP总分和PSP总分的改善情况等。病程越短、基线MARS和PSP评分越高以及PSP改善更明显的受试者,在第13周出现PANSS评分<70分的可能性越高。多因素回归中,受试者的病程、基线PANSS评分和前5周PANSS评分的改善情况与第13周PANSS评分<70分显著相关。随着治疗的进行,PSP总分>70的患者比例逐渐增多。在治疗第13周,34.25%的受试者PSP总分>70。与受试者第13周PSP总分>70相关的因素包括:受试者的工作状态(全职、临时工作和无工作)、病程、第三针注射剂量、基线IEQ总分、基线PANSS和PSP总分、PANSS和PSP总分的改善情况等。经过治疗,病程短和PANSS改善更明显的受试者功能改善更佳。多因素回归中基线PSP和PANSS总分、以及第5周PSP和PANSS评分的改善与第13周PSP总分>70显著相关。在治疗第13周,50.19%的受试者IEQ降低>6分。与第13周IEQ减分(五分类)>6分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受试者病程分布(是否大于3年)、基线CGI和工EQ评分、PSP和PANSS总分的改善情况等。病程小于3年、治疗后PANSS及PSP改善更明显的受试者,照料者负担降低更为明显。多因素回归中,受试者的工作状态、基线IEQ总分和第5周PANSS评分的改善与IEQ降低>6分显著相关。 结论:对研究进行的事后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在急性期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包括受试者的病程、工作状态、治疗早期症状和功能的改善情况。
其他文献
目的:考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风险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月至12月,选取431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冲动行为危险因素评估和大五人格量表(NEOP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用药依从性的评定.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风险行为发生情况: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发生率52.9%(男
目的:通过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监管的探讨,以减少或预防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方法:以医院2010年-2014年完成司法鉴定案例400例,其中男性307例.女性93例,在全部鉴定案例中,以肇事肇祸案例为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0例鉴定案件中,杀人案例22例,持刀伤害30例,寻恤滋事7例,纵火5例.杀人案例22例中,杀死丈夫8例,杀死妻4例,杀死女儿1例,杀死婆婆1例,杀无辜人8例.持刀伤
目的:探讨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拒药原因.方法: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病史采集,入院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出现拒药行为最多的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的病人,且男性多于女性.结论:精神病人的药物治疗起关键性的作用,精神病人的拒药行为严重影响着医生的治疗,同时延长了病人病情的恢复时间,增加了病人住院期间自伤自杀他伤的危险性,给护理工作增添了难度,所以真对病人拒药的特点,应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
目的:本研究调查双相障碍患者残留症状及危险因素和其对疾病结局影响.方法:门诊双相障碍患者,经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定式临床检查(SCID)诊断符合双相障碍,汉族人群,年龄18-65岁,男女不限,已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接受情感稳定剂碳酸锂或丙戊酸盐治疗,不合用或合用选择性5-HT再摄取阻滞剂,足量治疗≥12周,可合用苯二氮卓类药,获得书面知情同意.排除有精神病性障
目的:本文为探索长春地区综合医院自杀者的自杀行为模式特征,为自杀预防及干预提供更多可靠资料和有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春地区市、县级10家综合医院,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到医院就诊的自杀抢救患者.包括自杀身亡及自杀未遂者.符合诊断标准并愿意接受调查自杀身亡者家属及自杀未遂患者家属或本人共收集到640例使用SPSS13.0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以P<0.05
目的:探索重性精神病治疗随访管理新模式,建立防治机制和网络,提高治疗成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率,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方法:选择四平市为试点,对辖区内常住居民进行精神疾病线索调查,根据线索信息入户调查,对符合ICD-10、CCMD-3标准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建档立卡管理,并录入全国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网络系统,经危险行为评估,对有3级以上危险行为的贫困患者,给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配到阿立哌唑组30例和富马酸喹硫平组30例,进行为期8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量表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各时点各量表评分两组间减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末,阿
目的:分析坦度螺酮合并帕罗西汀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焦虑症患者入院后经临床诊断,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焦虑症诊断标准相符;就诊时间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男性50例,女性66例;年龄20岁至60岁,年龄平均(35.7±4.9)岁;病程6个月-18年,平均病程(8.6±0.7)年;经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
目的:对氢溴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老年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62例老年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33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7.0±7.5)岁,病程2~11个月,平均病程(5.3±3.2)个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23.3±3.4)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
目的:治疗药物监测是在20世纪中后期,药物部门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而开展的一项服务,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使用药物的患者的血清、尿液或者唾液等进行定时定量的采集,监测其中药物和药物代谢产物的浓度,目的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浓度与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的关系,协助医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帕罗西汀属于SSRI类药物,至今关于该药物TDM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探讨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早期血药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