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的相变原理及影响相变的因素

来源 :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ff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O<,2>是一种热致变色材料,在T<,t>=68℃时发生从低温的单斜相向高温四方相转变,同时伴随着光、电、磁性能的突变,这些优异特性使其具有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VO<,2>相变过程中结构和能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相变的因素,这对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作为新型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新型能源技术,纳米光催化是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纳米TiO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光催化剂之一,但其可见光活性低,不能有效利用太阳光,使其广泛工业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本文主要从离子工程技术、非金属元素掺杂、共掺杂、多孔载体复合、机械化学法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提高纳米TiO光催化剂可见光活性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成果.
因为LiNiO具有比容量大,价格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使其成为当前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O的研究进展,对LiNiO的特点、合成方法、改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采用自制的大面积四靶溅射设备,并结合基片的调速双轴旋转,成功研制出3英寸双面CeO薄膜及YBaCuO(YBCO)薄膜.通过对所制备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以及电性能的分析测试,得到的CeO薄膜与YBCO薄膜具有良好的c轴外延取向,CeO薄膜的(002)峰与YBCO薄膜的(005)峰FWHM均小于1°.薄膜厚度均匀性良好,厚度起伏在±5﹪以内.YBCO薄膜T分布在88.5~90K,ΔT1×10A/c
以乙酸锰、乙酸镍、氯化亚铁和草酸为原料,采用低热固相反应法制备了FeNiMnO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用XRD、SEM、电导率测量和化学分析等手段对其相组成、微结构和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用低热固相反应法得到的氧化物粉体颗粒均匀细小,用此粉体制备的热敏电阻显微结构均匀,密度达到5.25g/cm以上,老化系数较小;烧结后的冷却速度对样品的相组成和电阻率有显著的影响,冷却速度加快,NiO相的含量增加
报道了用低温等离子体直接氧化溅射金属铪膜的方法制备介电HfO薄膜.研究了退火温度及气氛对薄膜的结构和界面特性的影响.傅立叶变化红外测试结果表明:界面的主要成分为SiO,氧气气氛下的高温退火将导致界面SiO的不可控制的生长.高纯的N退火导致了界面层的分解,引起Si-O键的振动峰位的轻微移动.
采用RF反应溅射法制备了室温下TMR值达6.5﹪的NiFe/AlO/Co磁性隧道结.样品制备采用一系列的掩模,AlO层的制备采用RF反应溅射并原位热氧化方法,隧道结的面积为0.2mm×0.2mm.样品的I-V特性曲线说明了样品中隧道效应的存在,利用XPS分析了样品界面特性及样品成分随膜厚的变化.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纳米尺度钴锌铁氧体ZnCoFeO(x=0~0.30)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晶体结构和相变过程,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其磁性进行测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钴锌铁氧体ZnCoFeO在800℃时生成单一尖晶石相锌钴铁氧体,在550~800℃温度区间出现α-FeO过渡相.随钴含量的增加,ZnCoFeO的比饱和磁化强度先增后减,x=0.075~0.15比饱和磁化强
以FeCl和CoCl为原料,制备出颗粒细小的CoFeO纳米微粉,利用X射线衍射确定了粉体的组成,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了室温下粉体的磁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颗粒的形貌.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技术,研究了NdPrFeCoB熔体快淬所制备的α-Fe/NdFeB纳米晶的织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NdFeB纳米晶具有较强的(001)织构,而α-Fe纳米晶具有(110)织构,这些织构垂直于薄带表面,且从自由面到激冷面逐渐减弱.从自由面到激冷面,NdFeB相在(001)晶面法线方向的尺寸和α-Fe相在(220)晶面法线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在激冷面各晶面法线方向的尺寸相近
研究了空气气氛下制备的掺Ce磷酸盐闪烁玻璃.XPS分析结果显示,玻璃网络结构中的铈离子以低化合价(三价)形式存在.分别测试了含Ce及不含Ce玻璃样品在辐射前及经特定剂量辐射后的紫外可见透过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含Ce玻璃在大于390nm波长处的辐射诱导吸收带消失或明显减弱.通过计算样品的辐射诱导吸收系数μ发现Ce离子的引入有效提高了磷酸盐闪烁玻璃的抗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