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FA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来源 :第八届中国眼科学和视觉科学研究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6075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外加直流电场对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以及FAK 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 细胞暴露于电场强度为100mV/mm的直流电场中6h,对照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FAK 抑制剂PF-573,288.
其他文献
目的 1:观察骨桥蛋白在小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2:观察抗骨桥蛋白多克隆抗体对小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70 只C57/BL6J 雌性小鼠,随机分为A 组5 只(未碱烧伤组),B 组20 只(碱烧伤组),C 组20 只(碱烧伤+抗骨桥蛋白多克隆抗体点眼组),D 组20 只(碱烧伤组+生理盐水点眼组).
目的 观察米诺环素在bal/bc 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中对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 新生bal/bc 小鼠随机分为2 组,即 OIR 对照组和OIR+米诺环素P12~P17 天注射组。将小鼠于生后第7天(P7)至P12 置于75%高氧氧箱中以诱导OIR,给药组在上述时间点每天进行腹腔注射米诺环素(45mg/kg),并分别于P14 和P17 天时取视网膜行视网膜铺片和Lectin 染色,观察血管生长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the role of miR-218 in oxygen-induced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Methods 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was used to establish RNV model.The expression
目的 检测高糖条件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中SP1 和Robo4 的表达水平,探讨SP1 对Robo4 的调控作用,以及SP1/Robo4 表达变化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HREC 分为对照组和高糖组,对照组细胞于正常条件下培养,其培养液葡萄糖浓度为5.5mM,高糖组细胞于高糖环境下培养,培养液的葡萄糖浓度为25mM,分别培养1d、3d、5d 后提取总RNA 和蛋白,利用qP
目的 探讨新型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活性抑制肽CB5005 对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取22 只SD 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B5005 治疗组(A 组,10 只)、生理盐水对照组(B 组,10只)、正常组(C 组,2 只)。除正常组外,均通过NaOH 溶液(1mol/L)烧灼角膜的方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
目的 miR-184 在角膜中特异性高表达,而其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miR-184 在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研究miR-184 调节的靶基因和信号通路等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角膜缝线诱导的新生血管模型建立后,对大鼠角膜缝线后的新生血管进行观察和测定。在缝线后第七天取角膜上皮组织进行定量实时PCR 以及Western blot 测定,检测miR-184 表达水平,分析
目的 眼科临床研究发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 choroidoretinopathy,CSC)患者体内肾上腺素水平往往较正常人增高,而目前缺乏比较统一的CSC 动物疾病模型进行相关研究。本实验探索在不同品系兔子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观察能否诱导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利于该疾病的相关研究。
患者,男,43 岁,因右眼红1 个月于2013 年1 月2 日到某医院就诊,病历记载:视力右0.6 左0.8,右眼颞侧结膜、浅层巩膜血管扩张,眼压右22mmHg 左21mmHg,诊断为“浅层巩膜炎od”,给予典必殊眼水滴右眼,每日4 次,1 周后眼红缓解.
目的 创新药物VF28 是一种重组诱饵型受体,可特异性结合VEGF 和FGF,并阻断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拟在高糖和VEGF+FGF 因子刺激下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检测VF28 对细胞增殖、移行和管腔形成的影响。
Purpose using collagen-based substitute for corneal regenerention.Methods A biointeractive collagen corneal substitute was fabricated from crosslinked human recombinant collagen with carbodiimid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