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效电荷转移速率的2D/2D S型异质结光芬顿催化剂

来源 :第八届新型太阳能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ru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光催化反应中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的问题,我们在合成2D/2D S型Fe2O/Bi2WO6和Fe2O3/Bi2MoO6异质结的基础上,构建了构建了光催化与芬顿反应协同作用的体系[1,2].XRD、TEM和XPS等表征测试证明,具有六方纳米片状形貌的Fe2O3成功的附着在Bi2WO6和Bi2MoO6纳米片上,并与之形成异质结.在可见光的照射下,Fe2O3/Bi2WO6和Fe2O3/Bi2MoO6均表现出了明显高于单组分材料的光芬顿催化活性.如图1所示,其活性的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在Fe2O3/Bi2WO6和Fe2O3/Bi2MoO6复合材料上2D/2D片状结构与光芬顿催化体系的构建.2D/2D片状结构产生了更大的比表面积,更丰富的活性位点,有效提升了光生电荷的转移效率.同时,高效的电子迁移速率加速了Fe3+/Fe2+间的转化,促进了光催化和芬顿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3,4].此外,我们率先将S型电荷转移机制模型引入光芬顿体系用于阐述其反应中的电荷转移过程.Fe2O3/Bi2WO6和Fe2O3/Bi2MoO6复合材料的合成为研究二维S型异质结光芬顿催化剂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其他文献
在薄膜太阳能电池中,分流路径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来说,我们会在太阳能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中以并联电阻这一参数来表示分流特性。然而,这样的电路模型并不能很好地拟合太阳能电池暗条件下的电流-电压(J-V)特性[1,2]。同时由于一维等效电路模型通常是用来描述电池的整体特性的,并不能很准确地找到分流的成因。因此,本工作以铜铟镓硒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EDA工具搭建了铜铟镓硒电池的分布式等效电路模型[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新一代光伏技术在近十年内取得飞速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其低成本、高比功率、优异的机械柔性,以及远远高于传统无机太阳能电池的高能粒子辐射硬度等特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近太空、极地等极端环境中展现了其独特的应用优势.然而,有限的研究仅仅达到了低温运行16~18%的光电转化效率,还远远未达到目前的先进水平,此外,低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运行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基于此
钙钛矿前驱体溶液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钙钛矿薄膜的纯度,是导致高效器件重现性低的关键因素之一.甲眯基(FA)钙钛矿具有更合适的光谱吸收范围和更高的热稳定性,已成为主流材料.然而,在纯FA基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的副反应尚未完全揭示.结果 表明,在溶液中,FAI会发生自缩合反应生成副产物s-三嗪,其含量随溶液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研究发现,苯硼酸(PBA)能有效抑制FAI的自缩合反应,在60℃老化7天后,
近年来,二维钙钛矿材料由于其在低尺度下展现出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极大前景的二维材料.到目前为止,二维钙钛矿材料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铅基钙钛矿材料,尽管这些材料也具有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但是困扰钙钛矿材料的毒性和不稳定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另外,目前二维钙钛矿材料的制备手段主要是溶液法和机械剥离,而上述制备方法在产业化应用上也面临着巨大瓶颈,如尺寸小,产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为了探究氧空位对不同电子传输机制异质结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我们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富含氧空位的3D/2D BiO1-xBr/BiOCl和3D/2D Z型BiO1-xBr/Fe2O3异质结.通过SEM、TEM、XRD、FTIR、XPS、ESR、UV-vis-DRS、BET、PL、I-t和EIS对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表征.表征分析表明:在异质结中引入丰富的氧空位不仅可以提高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响应能力,而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