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措施和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来源 :第十三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g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研究黄淮海免耕夏玉米栽培节水问题,于2011年进行了1年2点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农艺措施(播后镇压、秸秆覆盖)和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平均,处理A(播后镇压)、B(播后镇压+秸秆覆盖)、C(播后镇压+保水剂)和处理D(播后镇压结合秸秆平茬覆盖和保水剂)比处理E(播种后覆土)在地表下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了4.88%、8.78%、5.63%和11.90%,水分蒸发减少了16.33%、103.78%、28.37%和128.77%,产量提高了9.68%、17.60%、11.78%和24.01%,水分利用效率也增加了9.64%、17.55%、11.71%、23.96%.这种作用在夏玉米的生长前期更明显.拔节前的土壤水分比较,处理A、B、C、D比E增加了8.74%、15.81%、10.48%和20.28%,水分蒸发减少了17.81%、164.68%、40.35%和209.43%%.处理D(播后镇压结合秸秆平茬覆盖和保水剂)集成了镇压、秸秆覆盖、保水剂的作用,能够充分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和抑制水分蒸发.建议在黄淮海区夏玉米实行播后镇压结合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结合增加保水剂的应用.
其他文献
以鲜食糯玉米品种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了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氮对籽粒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氮对籽粒物性特征参数有显著影响,且基肥配比对物性特征参数(除脆度)影响大于拔节期追氮。物性参数中,黏着性、脆度和咀嚼度变异系数较高。基肥处理中,总体上以氮磷钾肥合理配施(N 75 kg hm-2 +P2O5 75 kg hm-2+K2O75 kg hm-2)时硬度、脆度、黏着性(绝对
基于3个小麦品种的播期和密度处理的田间试验,以生理发育时间(PDT)为小麦生长发育的驱动因子,对主要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DMA)、出苗至灌浆期或成熟期PDT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了基于相对LAI(RLAI)、相对DMA (RDMA)和相对PDT(RPDT)的小麦RLAI的动态模型及小麦RDMA动态模型.其中,小麦相对叶面积指数(RLAI)的动态模型为y=(0.0435 +
为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苗期-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影响程度,选取鲁单981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双行交错种植、双行平行种植、等行距种植3种种植方式,分别在玉米出苗后17d、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灌浆期取样,分析了根、茎、叶、叶鞘、全株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建立了大田条件下鲁单981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数学方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程度差异
为了探讨多效唑对大豆不同叶型近等位基因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两对不同叶型近等位基因系大豆品系A31和605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于始花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研究了不同叶型大豆品系对多效唑的反应。结果表明,始花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大豆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改善了叶片的生理功能和产量性状,籽粒蛋白质的含量得到了提高,降低了脂肪含量。不同叶型品系对多效唑的反应不同,表现为圆叶品系的增产
为了探明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物质生产、经济效益和氮肥利用的影响,设置四种施氮模式:N0(CK)、N1(基肥30+大口肥120+吐丝肥30)、N2(基肥60+大口肥120)、N3(基肥120+大口肥120+吐丝肥30),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改善了夏玉米产量因子、提高了产量.氮肥适量后移显著改善穗部性状,穗粒数提高34.7粒(N1与N0相比)、28.5粒(N1与N2相比),收获指数提高11.3
以2个节水抗旱品种旱优113(杂交籼稻)和旱优8号(杂交粳稻)及2个当地高产品种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籼稻)和扬辐粳8号(粳稻)为材料,种植于土培池和大田,自移栽后10d至成熟设置常规灌溉和节水灌溉处理,旨在探明节水抗旱水稻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产量形成特点及生理基础。与常规灌溉相比,当地高产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产量显著降低,两种灌溉方式间的节水抗旱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节水灌溉显著减少灌溉水量,提高灌溉
调查研究2008-2009年江苏武进区漕桥(品种为武香粳9号)和前黄(品种为武运粳7号)等2个大于6.7 hm2机插粳稻高产示范方,探讨机插粳稻养分吸收分配特征,并对高产精确定量施肥参数进行定量.结果表明,高产机插粳稻产量的80%左右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抽穗后叶片的干物质积累呈表观输出,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呈表观输入;抽穗后氮素的转运贡献率也主要来自叶片.机插粳稻对氮的吸收量随产量升高而增加,增加
为明确水稻优化定抛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四川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优化定抛和精确定量对水稻茎蘖数、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显著影响各生育时期水稻茎蘖数及各阶段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同时导致产量的显著差异。仁寿生态点,采用50 d秧龄优化定抛技术显著增加干物质及氮素积累总量,促进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及产量的提高;郫县生
通过测定花角期叶片中N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油菜叶片衰老过程中N素的转运,结果表明:(1)叶片中N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叶片的衰老逐渐下降,单位面积N素含量下降的趋势可用三次曲线拟合;(2)短柄叶和无柄叶在衰老过程中分别有80%和70%左右的N素输往其它器官;(3)叶片衰老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N与总N量的比例逐渐升高;(4)施用N肥能提高叶片中的N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N素的
在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分别为55.7 mm和73.6mm条件下,试验采用随机取组大田跟踪对比调查方式,研究了春季水分管理对冬小麦耗水构成与生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2种处理小麦全生育期总耗水量410.37~458.10 mm,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16.40~21.04 kg hm-2 mm-1.其中以2012年灌水总量为240 mm,总耗水量为4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