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器-离心机组合式液液分离机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全国第十二届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暨2015厦门台湾两地过滤与分离技术交流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液液分离的主要分离技术与设备.针对高浓度,高粘度液液混合物分离难的问题,总结分析了以动态旋流器为主的液液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通过研究现有液液分离设备特性,结合旋流器和离心机的优点,最终设计出一种新型分离机——旋流器-离心机组合式液液分离机.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了相关数值模拟,分析了分离机内部静压、切向速度、湍流强度的分布规律.该新型分离机能打破液液互包混合体系,并避免低界面张力液体的乳化现象,提高分离效率.
其他文献
前言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冲压自动化程度,2013年本公司引进冲压自动化技术,先后在盐城福华安装了一条大冲压自动化生产线、零件安装了一条中冲压自动化生产线.并且于今年,在成都分厂再安装一条中冲压自动化线
会议
以工业尾气除尘净化为应用背景,采用陶瓷膜过滤含尘气体,考察了粉尘特性、膜孔径和渗透速度等对陶瓷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并优化了反吹参数.结果表明,粉尘浓度增大和粉尘粒径减小都会导致压降增速变大;渗透速度越大,初始压降变大,压降增速也增大;陶瓷膜对粉尘的截留率随过滤时间延长而增大并趋于100%;粉尘浓度增大,初始截留率减小,稳态截留率变化不大;当颗粒粒径和膜孔径的比值(dp/dm)越小,颗粒穿透陶瓷膜孔的
本课题研究了利用超滤、纳滤连续膜分离技术对酶法阿莫西林结晶母液中有效成分进行回收,通过对母液进行酶催化裂解预处理,超滤脱色,纳滤浓缩,等电点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的成品,实现产品收率≥74.0%,产品含量≥99.0%.
本文基于气溶胶颗粒在旋流器进口截面进入旋流器的位置影响颗粒在旋流器内的分离性能的理论基础,开发了一种结构类似于旋流器柱段的气溶胶颗粒排序器,实现了气溶胶颗粒排序器出口从轴向进口端到出口端、径向内测到外侧,气溶胶颗粒粒径和质量分布均逐渐增大的有序排列,并研究了气溶胶颗粒排序器高度对轴向排序效果和径向排序效果的影响.随着排序器高度的增加,排序器径向排序效果首先呈快速增加的趋势,当高度到达H=5a1后基
薄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 MBR)为现今水处理产业最热门以及先进之技术,其主要操作原理为将生物处理程序与薄膜分离程序结合在单一反应槽体之内,利用薄膜孔洞之过滤机制将生物反应槽中悬浮粒子与水进行分离.其中,薄膜材料及膜组设计占整个过滤效能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本计划将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探讨立体结构织物流道设
我国炼油厂正在密集规划建设催化裂化再生烟气脱硫及脱硝设施,对催化烟气SOx、粉尘及NOx的排放实施控制.但国内尚无成熟的催化裂化烟气脱硫技术,引进国外技术建设的装置不但投资大而且存在烟气阻力大、运行费用高等问题.国内近年研发的文氏棒塔不但结构简单阻力低、结垢风险小,而且气液分布接触好、可实现"液包气"传热传质、操作液气比低、脱硫除尘效率高、能耗低,已进行了工业示范,可望替代国外引进工艺,为炼厂催化
在长距离管道天然气输送过程中,天然气内含有的固态及液态杂质会对管道设备造成损害,严重影响压缩机及燃气轮机的安全运行。为解决天然气净化用聚结滤芯过滤性能的检测和评价问题,建立了聚结滤芯过滤性能测试方法,可对其气液过滤性能和气固过滤性能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测试方法可对聚结滤芯的气液、气固过滤性能进行有效评价.气液和气固过滤过程中,聚结滤芯效率及压降变化有明显的区别:对于气液过滤过程,滤芯过滤
本文采用二种型号的反渗透膜对自来水中几种不同酚类化合物进行去除试验,均得到理想的去除效果。反渗透膜对所选用的酚类物质具有较高的截留率,间苯三酚和4,4,4“-亚甲基苯三酚截留率都在85%以上,苯酚由于其较强的亲水性截留率较低。在过滤过程中,反渗透膜性能稳定。操作压力从0.4MPa上升到1.5MPa时,酚类物质透水通量增加了80%左右,反渗透膜对酚类物质的截留率增加了10%左右,可以看出操作压力对透
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海因克尔(HEINKEL)公司开始着手研究和制造一种特殊的制药工业用翻袋式离心机,目的是能够在全封闭、保证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全自动完成离心过滤、洗涤、下料全过程,并实现完全下料。从新型翻袋式离心机的发展过程出发,阐述了该离心机的结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并从理论上给出该翻袋离心机推料力及推料功率计算方法.
介绍旋流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分类,阐述油-水旋流分离技术、用于细颗粒处理的固-液旋流分离技术、气-液旋流分离技术等及其应用,分析脉动流条件下的实验、旋流流场特性、旋流器制造材料和相关加工方法、脱气除砂一体化三相分离旋流器等,提出旋流分离技术未来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