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2006年南宁-桂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采用累积百分率法、Ridit分析法、“非常好”能见度分析法等工具,对1951~2006年南宁、桂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南宁、桂林城市1951~2006年来能见度呈显著减少趋势,这一趋势在能见度低、中、高值、平均Ridit值、“非常好”能见度变化曲线上均可以明显反映出来;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能见度经历了一个由差变好的转折过程,桂林能见度变好趋势比南宁明显;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南宁、桂林能见度呈降低趋势,桂林降低趋势比南宁明显;南宁、桂林能见度高值在1980年相对1979年迅速下降,并导致平均Ridit值,“非常好”能见度天数迅速降低,其原因是1980年采用新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南宁、桂林经济增长引起污染物排放量大量增加,采用能见度高值、Ridit值、“非常好”能见度对比分析1980年前后的能见度变化是不可信的;南宁、桂林能见度中、低值没有受1980年采用新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影响,保持了很好的连续性,资料跨越1980年是连续可靠的,可以用来进行对比分析1980年前后的能见度变化;1980~2006年南宁、桂林能见度继续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明显慢于1961~1979年。
其他文献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分布地区,然而,近五十年来,三江平原80%面积的沼泽湿地被开垦为农田。针对大面积的湿地垦殖现状,本研究应用涡度相关法,通过在2005-2006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及垦殖后的农田(水稻和大豆田)植被与大气间水汽和能量通量的观测,探讨了湿地垦殖对生态系统水汽和能量通量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对水汽和能量通量的控制机制。湿地垦殖为水稻田,导致了潜热通量(LE)较湿地升高
本文通过对怀化霾日数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怀化11个县(市)气象站霾日数各地差别很大,呈现南部、北部等山区少,中部特别是较大城市所在地区霾日数较多的分布特征。近37年怀化市区霾日数呈明显增多的趋势,季节分布上以冬季霾日数最多,夏季最少;各月中以12月份霾日数最多。同时深入分析怀化市霾天气增多趋势原因,发现风速降低,大气静风频率增加,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等使霾日数增多等因素导致了霾日数
以种植了4个不同密度冬小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返青-拔节期应用根生物量外推法定量研究了土壤呼吸的各组分即自养呼吸(根呼吸)和异养呼吸。2006年2月27日、3月6日、3月13日、3月20日4次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的异养呼吸速率分别为68.5,62.8,76.8,119.6mg·m-2·h-1;由于小麦生长的补偿效应使得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根生物量差异减小,在3月27日的试验中,根生物量外推法不能确定出
利用常州环境监测中心站空气质量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1-2006年常州空气质量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常州最严重污染年份为2001、2002年;空气污染呈显著下降趋势。(2)污染最高发季节为冬季,其次为春季,再次为秋季,最少发生的季节为夏季。(3)污染出现最多的月份是1、3、10、11月,而6、7、8、9月则是污染出现较少的月份。(4)雾会加重空气污染程度,浓雾或强浓雾
本文通过对2001.12.30北京首例全国室内污染官司后短短三年多时内全国十大室内污染官司和九个室内严重污染事件,表征了当今居室污染的严峻性,从而揭示了室内污染已成为“煤烟型污染”,“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现代人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并成为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5种环境因素之一。并着重指出家装污染只是室内污染的一部分,而人气、家电、生活等污染使室内污染更火上浇油且是持续。而目前
目前的空气质量预报方法主要分为数值预报和统计预报两大类。数值预报方法有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城市空气污染预报模式系统和中国气象局气科院开发的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系统(简称CAPPS)。统计预报是根据近年来的气象与污染物浓度资料,通过普查找出与污染物相关较强的气象因子,再将这些因子与相对应的污染物实测数据建立定量关系,从而制作空气污染物浓度预报。本文试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输出产品,采用逐步
选用郑州市城郊7个代表站2006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逐日浓度监测资料,较为系统地统计分析了郑州市主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中包括PM10平均浓度和各等级出现频率的逐月变化;并分析了PM10浓度的变化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本文选用2003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廊坊市环境检测站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廊坊市SO2污染平均浓度和不同等级的逐月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平均浓度的差异,以及SO2作为首要污染物的特征,并且详细讨论了SO2平均浓度与地面常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利用河南省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要素场、大气稳定度及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7年12月25~27日河南省大雾形成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后较大的相对湿度以及稳定的大气层结;其主要特点就是雨雾相间,逆温不明显。低层相对湿度为70%~80%,风速1~4m·s-1,较大的湿度较弱的风速,能使水汽向上输送到一定的高度但又不
雾是冀中地区秋冬季节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极其不利。本文着重分析了:廊坊地区出现大雾天气时的污染物浓度变化以及形成大雾的气象条件,并提出通过气象参数分析得出,出现大雾天气时,大气层结稳定,污染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无法扩散等原因导致环境空气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