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观测中CB云的判断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机场上空有CB云时,对航空飞行安全及地面保障设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CB云的判别方法对航空气象的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多年的观测经验,结合相应天气学原理,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从降水性质、云层的亮度变化、云层下FN云的移向移速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方面得出判断CB云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为民航气象观测的准确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天津250m边界层气象观测塔资料,对比分析了2006年和2002年天津两次超长平流雾天气的边界层气象要素廓线特点,分析认为(1)雾过程中同样出现了逆湿的现象,塔中层相对湿度明显比低层大(2)雾前均为逆温层结,雾形成一段时间后,两次过程的温度层结不尽相同.(3)雾形成后,近地层风速均迅速减小到2m/s以下,在雾的发展强盛阶段,风向均有振荡现象.2002年边界层风向均有振荡现象,但塔层风垂直切
本研究通过应用实况高空资料及计算的物理量对发生在重庆同一地区的两场西南低涡区域大暴雨的环流背景、中尺度低涡移动条件和内部结构等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两次过程均为以西南涡为主要影响系统,但由于其环流背景以及低涡强盛期涡内部的结构存在极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其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的不同,进而使强降雨的走势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对由于西南涡而产生的重庆区域性暴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RAMS模式对2005年发生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一次冷流暴雪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发生在西北气流、较大海气温差和半岛的丘陵地形特殊条件下,其降雪机制与美国大湖效应降雪类似.冷流暴雪在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表现为长生命史的逆风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式对沿海地区的冷流降雪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可以很好地模拟出强冷流降雪的落区和大气环流形势的演变,证实了暴雪中尺度垂
通过对1998-2004年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活动时间长的高原低涡活动过程的冷空气影响分析,及对2002年8月12日-14日托勒低涡移出高原的斜压性、温度平流诊断分析与数值试验,得出如下认识:这次托勒低涡移出高原,与500hPa冷空气影响造成的斜压性较强密切相关,其中以东北方冷空气不断伸入涡区贡献为主.这次托勒低涡是在受较强冷平流影响情况下,且在低涡的西部冷平流明显比东部的强时低涡移出高原的,在以冷
本文主要从初始场不确定性方面开展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分别用蒙特卡罗方法(△XMCF)、时间滞后法(△XLAF)和多物理参数化方法(△XPH)引入初始小扰动,用类似增长模繁殖法(BGM)的繁殖循环对初始场进行了增长繁殖,针对2004年7月10日北京城区的突发性暴雨展开试验,试验选用GRAPES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为基础,分别构造9个集合成员.试验结果表明:经过3天的培植,初始扰动的位势高度场在水平形态
本文利用雷达观测等手段,做好对冰雹云的提前识别、预报,通过信息网络通信系统等,打破地域格局,形成联网作业,直接对各个作业点下达作业方位、仰角、用弹量等量化指挥指令.并实时进行跟踪观测,及时下达订正量化指挥指令,从而科学有效地提高防雹作业效果。
本文基于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以下简称3S技术)的支持,以SPOT影像为遥感信息源,结合地面样方调查、地面定位数据分析以及其它资料进行新疆作物种植面积估测的综合研究.首先简述了利用GPS数据进行遥感影像几何纠正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点,重点研究
利用FY2C卫星云图及定量资料(0LR、TBB等),对2005年7月20~24日台风"海棠"登陆造成河南省大范围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本次强降水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包括雨带位置、水汽输送、强降水落区等;结合大气环流形势演变和影响系统得出河南省台风暴雨发生、发展、移动的规律,为今后卫星定量资料在河南台风暴雨监测预报中的应用方向提供了参考.
本文采用新版本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小尺度山谷群地形对水汽输送影响效应敏感试验.控制试验(细网格地形试验)较好地模拟了1998年夏季高原周边区域降水过程变化;但其地理分布模拟存在一定偏差;揭示了高原周边区域整层水汽输送特征以及高原南侧、东部边缘整层水汽分布强非均匀特征,模拟结果与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一致.粗、细网格地形尺度影响效应试验描述出高原复杂山谷群小尺度地形
对太原机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进行多普勒雷达探测,跟踪了这次对流风暴由多单体雷暴到飑线雷暴再到多单体雷暴的演变并在行进路线上造成两次下击暴流的过程,并对其间形成的弓形回波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证明了对流风暴的中层辐合、反射率因子核心的重心下降以及出流边界导致的NBE(弱窄带同波)的发展是地面雷雨大风天气预报的重要判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