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越冬行为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3年1月26日~2月3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在陕西黄河湿地渭河、洛河、黄河交汇区对大鸨(Otis tarda)的越冬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鸨越冬期日行为时间分配中静立行为(32.75%)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取食行为(27.55%),游走行为(16.69%):观察(8.45%)和趴卧行为(7.49%)所占比例较少;空中运动(2.49%)、展翅(0.4%)、打斗(0.07%)、追逐(0.03%)和打蓬(0.02%)行为所占比例最少.静立行为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9:00~10:00和12:00~13:00);取食和游走行为在11:00~12:00的比例最大;趴窝行为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期(10:00~11:00和13:00~14:00);观察行为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期(12:00~13:00和15:00~17:00);理羽行为在12:00~14:00为一天中的高峰期;空中运动行为在一天中有三个高峰期,分别为10:00~11:00、13:00~14:00和17:00~18:00.对晴天和阴雪天条件下大鸨的越冬行为分析表明,不同天气对大鸨越冬行为有显著影响,晴天大鸨的趴卧(13.53%±21.87%)和空中运动行为(3.29%±15.31%)的比例较阴雨雪天高(阴雪天分别为1.64%±3.27%和0.63%±4.15%),阴雨雪天大鸨的取食行为(27.94%±17.27%)、游走行为(17.22%±12.67%)和观察行为(8.18%±12.20%)的比例较晴天高(晴天分别为24.09%±19.45%、12.94%±12.43%和6.57%±12.35%).取食、游走、趴卧以及静立行为在不同天气下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
其他文献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带来的野生动物生境破坏日益加剧,开展野生动物潜在生境分布预测及评价研究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鄱阳湖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最重要越冬地,开展鄱阳湖越冬白鹤生境评价研究是白鹤生境保护的重要环节.该文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选取了鄱阳湖区2003-2009年间5期冬季Landsat-TM遥感影像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对其生境与植被类型进行分类,
对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1999-2008年间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所产的67枚卵进行人工孵化的研究.67枚卵的受精率为79.10%,受精卵的孵化率为92.45%,人工孵化前、中期温度为37.5-37.8℃,相对湿度为50-55%,孵化后期温度为36.5-37℃,湿度为55-60%.东方白鹳卵平均孵化期为32天(最长为34天,最短为30.5天).卵为乳白色,呈椭圆形,鲜卵重11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快速增加,导致作为野生动物栖息生境的湿地面临巨大的开发压力.而依赖于湿地生存的水鸟类群的生存也面临很严峻的威胁.在2011年和2012年的越冬期(12月-次年一月),采用分区直数法,在19个省份开展了水鸟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取样调查,在2011年对57个区域进行了调查,2012年又对52个区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了7个水鸟种群数量超过2万的地点和48个分布有种
食草动物体型大小的差异,会影响其代谢需求、能量摄入和消化的能力.与小体型食草物种相比,大体型物种需要更大量的食物,但能忍受更低的食物质量.因此,食物需求的差异可能解释近缘物种分布和栖息地分配的差异.本研究通过观察日活动时间分配,以及分析食物和粪便中的化学成分,估算并比较了三种越冬食草雁类在自然条件下取食苔草的日能量消耗和日能量摄入.在整个越冬期,大体型的豆雁(Anser fabalis sernr
贼鸥在分类上隶属鸻形目贼鸥科(Stercorariidae,Charadriiformes),是繁殖于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冬季迁至亚热带及热带海域的中等或大型海洋鸟类.全世界共有7种贼鸥,国内已知分布有4种,其中以中贼鸥(Stercorarius pomarinus)分布最为广泛,见于山西、内蒙、四川、江苏、浙江等地,为罕见旅鸟.1976年出版的《中国鸟类分布名录》(第二版)中首次将"江苏东海"列
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又名黑嘴端凤头燕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CR)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极为稀少,据估计目前全球总数量不超过50只,因其踪迹神秘被誉为"神话之鸟",1861年在印尼东部被首次发现并命名,1937年在中国山东青岛沐官岛为最后一笔记录,2000年在中国台湾马祖列岛被重新发现.2004年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岛发现了中
鸻鹬类在非繁殖季节的移动性很高,变化的景观将影响鸻鹬类对栖息地的选择.受生境损失和退化的影响,许多鸟类的种群数量不断下降,而围垦形成的新生滩涂湿地或许能为鸻鹬类提供替代的生境.澳门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海岸线长47.5 km,占区域边界的绝大部分(陆地边界仅0.34 kmn),且围垦强度很大.本研究在澳门选取五处不同时期形成的滩涂为研究样地,提取样地及周边范围500米缓冲区合计共15个景观参数,从斑
2008年至2010年,采用环志和无线电跟踪法对陕西宁陕朱鹮(Nipponia nippon)再引入种群的扩散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朱鹮出飞幼鸟的活动范围在其出飞后的一到两周内(平均为11.5天)主要集中于其出生地周围约100 m的范围内,如开阔栖息地边缘的针阔混交林.在此期间,出飞幼鸟仍需双亲照顾,每天获得亲鸟的喂食.到八月中旬,朱鹮幼鸟开始独立并逐渐远离其出生地向新的栖息地扩散.在
尽管道路对动物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可能产生的阻隔影响已有许多报道,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那些扩散能力相对较弱的物种,如蛙类.对于飞行能力较强的动物如鸟类,却很少有人关注,因为一般认为,扩散能力较强的物种受道路阻隔的影响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以北京地区的麻雀(Passer montanu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北京城区的环形公路(二环到四环)对环内和环外种群之间基因流的潜在影响.取样点包括城区和乡下的麻雀
巢捕食是导致鸟类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2012年5-7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自动摄像机对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等鸟类的地面巢的捕食者进行了调查.在15个自然巢中监测到7个捕食事件,包括黄鼬(Mustela sibirica)2个(28.6%),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喜鹊(Pica pica)、果子狸(Paguma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