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泌组揭示了副溶血性弧菌新型毒力相关因子

来源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八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d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引起肠胃炎等疾病甚至死亡.本研究首次比较分析了临床和水产食品来源具有不同毒力基因型和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表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的分泌组.运用二维凝胶电泳(2-DE)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获得了七株受试菌株差异显著的分泌组图谱;发现、鉴定、解析了毒性和非毒性副溶血性弧菌共有的十四种胞外分泌蛋白,其中,约50%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糖类运输.意外发现六种蛋白作为毒力因子与其他致病菌的致病性相关,包括:翻译延伸因子EF-Tu、5磷酸吡哆醇合成酶、σ54调节蛋白、二氢硫辛酸脱氢酶、转醛醇酶和磷酸甘油酸酯激酶.此外,比较分泌组还揭示了在其他任何细菌中均未有研究报道的四种分泌蛋白:核糖体循环因子、翻译延伸因子EF-Ts、磷酸载体蛋白HPr和融合蛋白MalE.本研究结果为阐释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机制以及食源性致病菌新型候选疫苗的筛选提供了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食品安全监管是衡量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近些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问题愈发突出,由此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公众要求政府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政府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显得尤为必要。面对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进行了监管体制方面的改革。本文在对理论知识的研究基础上,借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的契机,对
为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动力学的影响,并评估其对食品安全研究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Bioscreen全自动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结合梯度稀释法,基于50株不同来源(淡水、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温度(1 0 ℃,20℃,30℃,37℃)和盐度(0.5%,3%,5%,7%,9%)的纯培养条件(TSB)下的最大生长速率(μ max)进行分析,并采用Gompertz模型进行拟合得到生长动力学
本研究利用两株从环境中分离获得的裂解性溶藻弧菌噬菌体配置混合噬菌体制剂,并考察该混合噬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杀菌剂预防刺参溶藻弧菌感染的效果。以致病性溶藻弧菌Z1210为目标菌株,从污水中分离获得两株强裂解性噬菌体。对噬菌体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考察氯仿敏感性、宿主谱、潜伏期、裂解量等噬菌体生物特性。采用浸泡给药后攻毒的方式,通过对比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高剂量噬菌体组(107 PFU/mL)、中剂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现实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混合菌株的生长情况.区别于单一基因型单一菌株的生长研究,本实验首次将F18(tlh+/trh+/tdh-)、F36(tlh+/trh-/tdh-)、ATCC33847(tlh+/trh-/tdh+)、ATCC17802(tlh+/tdh+/tdh-)三种不同基因型副溶血性弧菌等量混合接种至即食虾上,在4℃、7 ℃、10℃、15℃、20 ℃、25℃、30℃贮藏,
Zn、Cu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足或过量摄入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农业行业标准《粮食(含谷物、豆类、薯类)及制品中铅、铬、镉、汞、硒、砷、铜、锌等八种元素限量》(NY-861-2004)规定,小麦中Zn、Cu含量应分别低于50 mg/kg、10 mg/kg.为了解我国小麦中Zn、Cu含量现状,采集我国黄淮冬麦区河南、河北、安徽等3个粮食主产省的20个主产县区的2014年生产的小麦样品,共计20
本研究建立了采收后南美白对虾中自然存在的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温度下(4、7、15、20、25、30℃)的分子预测微生物学模型.选择叠氮溴化丙锭(PMA)结合实时荧光PCR技术的定量方法,运用Baranyi模型进行副溶血性弧菌一级模型的拟合,平方根模型和非线性阿伦尼乌斯方程进行副溶血性弧菌二级模型的拟合,并通过同一区域生虾样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在18、23、28℃下的生长数据进行二级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
货架期预测模型是评估食品品质和控制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建立鲜熟面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将制作好的鲜熟面分别于0、4、10、15、20、25℃条件下贮藏,定期取样,根据GB/4789.2-2010测定细菌总数,并进行感官评价,确定鲜熟面的货架终点及细菌的腐败限控量.结果表明,在0,4,10,15,20,25℃的贮藏条件下,鲜熟面的货架期分别为126d、91d、17d、11d、5d、4d,细菌的平
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对食品污染物的痕量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虾蟹壳里提取的壳聚糖衍生物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QCMC)为绿色还原剂和稳定剂,在微波辐射下合成纳米金(AuNPs),再与氧化石墨烯(GO)共价键自组装,构建了新型QCMC/AuNPs/GO纳米复合材料,并以食品污染物罗丹明B为检测物,考察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调整QCMC与Au3+的比例、微波辐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低温(4和10℃)贮藏条件下熟虾中共存的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接种于熟虾中,利用平板计数法定量低温(4,10℃)贮藏条件下虾中这两种菌的数量,并选用Baranyi模型拟合得到三种重要生长参数(延滞期,λ;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最大菌浓度,Nmax)以描述共生的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在熟虾中的命运。结果表明,4 ℃贮藏条件下
目的:了解肉鸡屠宰生产链沙门氏菌污染及其耐药性和基因分型情况.方法:本课题组于2012-2014年,从四川省某一重点肉鸡屠宰生产链采集627份样品,按照GB 4789.4-2010的方法,并以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基因invA和hut基因准确鉴定沙门氏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沙门氏菌菌株对1 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PFGE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共鉴定出1 89株沙门氏菌(总分离率,30.1%),肉鸡盲肠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