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居民户外活动和出行模式研究--基于网络调查数据

来源 :2017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是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和制定交通政策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居民出行调查主要基于入户调查和纸质问卷,存在组织难度大、调查成本高、调查精度低、调查间隔长等问题,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利用动态Web技术嵌入百度地图API,设计调查方案,调查得到3370位上海市居民在2015年10月—12月中某一天的出行日志数据,分析样本数据的出行者特性,对比该调查方式相对于传统调查的优势和缺陷.最后将样本数据中的上海市居民分为通勤工作者、在校大学生和非通勤者三类,分别对其户外活动和出行模式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到样本数据的基本出行规律,为进一步分析上海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新型共享交通服务不断出现,为出行者提供丰富的可替代出行方式.多方式集成共享出行服务模式基于多种共享交通服务运营模式,集成多方式信息和运营调度,为出行者提供全链条出行计划和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户出行的便利性,提升出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客流资源、优化多方式运力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收益.总结国内外现有多方式出行服务系统,并构建多方式集成共享出行服务系统框架.基于用户视角,详细设计客户
以山东省某市全天24小时的公共租赁自行车借还数据为基础,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从整体和个体两个方面,系统分析公共租赁自行车在工作日的使用特征.经研究,整体特征方面,自行车使用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和午高峰,并出现1小时的用车“真空期”;租借点供需矛盾突出,近一半站点需要人工干预;站点车位周转率超过4次,高强度使用站点约占10%.个体特征方面,自行车使用出现“77特征”,全天异地调度车辆超过5000辆
随着大气污染的日趋严重,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已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快速增长的城市交通(尤其机动车)是减排的重点领域.通过自上而下精细化的交通排放建模方法,建立由交通需求模型、交通运行监测模型和基于欧洲排放模型(HBEFA)的本地化交通排放因子库等三大部分构成的交通排放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深圳市交通排放应用平台.可定量化掌握交通排放特征、评估交通环境影响效益,为交通减排和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交通运输是中国能源消费的重点行业,亦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仅次于工业、建筑的中国第三大碳排放源.城市客运交通需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其作用,通过交通政策和规划来实现交通能耗和排放的减低,有必要对这些政策和规划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评估.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对城市客运交通网络进行建模,该模型将交通与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模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可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的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仿真预测,并能
近年来,车辆OD之间的具体路径基本按照最短路径算法得到,误差较大.提供一种基于车辆RFID及GPS数据的轨迹识别模型.模型以RFID数据作为最主要的数据基础,计算两点间行程时间;以GPS数据作为辅助判别依据,得到所有相关link的行程时间及完整路径的行程时间;比较两者行程时间,最接近者即为实际车行轨迹.本文模型综合RFID数据的精确性与GPS数据的实时性,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车辆在城市路网中起讫点的
在分析天津市近郊区地铁站域步行和自行车环境现状基础上,确定地铁站域步行和自行车环境的研究范围,以天津市近郊区1、2、3号线的六个地铁站为例,进行满意度等使用评价的问卷调研.得到最受欢迎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工具、各车站15个单项指标的的满意度评价以及4个总体性能指标的评价、出行方式选择态度、需改善的方面等数据.分析发现,便捷性指标更容易影响步行和自行车环境的满意度.提高步行和自行车环境满意度需要在健全
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已成为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深入了解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特征及意愿,提高公众参与度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交通数据采集和分析手段发生了技术性变革.在对比微信问卷调查与传统问卷调查优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微信调查相比普通网络调查的优势.以湖南湘江新区核心区为例,介绍基于微信平台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问卷调查流程及数据处理方法,并结合调查过程发现
通勤出行是城市居民日常交通出行最多的出行模式,通勤出行行为会对城市土地空间规划及产业布局产生积极的引导及反馈,同时通过挖掘通勤出行活动强度,鼓励通勤者采用积极的出行活动对于促进公众健康、推动康体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为客观、全面地还原城市居民通勤出行行为,基于澳大利亚“The Australian Diabetes,Obesity and Lifestyle3(AusDiab3)”研究获取的样本数
首先,通过南京、湖州、抚顺的调查数据,构建低收入人群出行感知成本数据库,分析低收入人群的出行特征,确定影响低收入人群通勤交通方式选择的相关因素.将影响低收入人群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选择步行或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非绿色交通作为选择肢,构建低收入人群通勤交通方式选择MNL模型.通过模型标定,得出性别、驾照、家庭交通工具情况、公共汽车换乘次数公共交通可靠性、居住—工作位置、出行时耗、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背景下,针对南昌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南昌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老年人的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距离等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其他城市老年人的出行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南昌老年人出行以生活性出行为主,出行方式主要为步行和公交,出行频率和出行时耗偏低,未来仍有上升空间.通过分析老年人出行特征,指出小街区、密路网对于改善老年人步行环境、提高社区公交服务水平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