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野生稻的研究进展

来源 :第一届全国野生稻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e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属(Oryza Linnaeus)野生种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77个国家。近年的分类学研究表明,稻属有23个种,其中2个栽培种、21个野生种,含有AA、BB、CC、BBCC、CCDD、EE、GG、HHJJ、FF、HHKK等10个染色体组。野生稻作为水稻遗传资源的重要基因库,存在着众多的优良性状,包括:抗病虫、耐寒、耐盐碱、耐旱、节间伸长,耐荫、胞质雄性不育、大柱头、大粒、早熟、广亲和、高生物产量等,其潜在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栽培稻遗传改良的丰富基因源和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本文综述近年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和国外主要稻作国家在野生稻的收集、保存、分类、有利基因鉴定和利用,生物技术应用,核心种质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本文试对东乡野生稻耐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主要内容包括水稻冷害和东乡野生稻耐冷性的鉴定、遗传分析、利用等,并对今后东乡野生稻的研究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利用选自水稻基因数据库的23对SSR引物对湖南茶陵(CL-Po,CL-Pr,CL-Pi)和江西东乡(DX-Pa,DX-Ps,和DX-Pz)的六个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Griff.)北缘居群的232个个体进行了PCR检测,共检测到115个等位基因,所有23个位点均表现为多态。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s index,I)为0.919。东乡居群比茶陵居群表现出相对较高的遗
为了比较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本文用23对SSR引物对分布于广东高州(GZ-P)、湛江(CX-P)、惠来(HL-P)、增城(ZC-P)、佛冈(FG-P)、博罗(BL-P)等地9个普通野生稻天然居群的277个个体进行了PCR检测,共检测到115个等位基因,所有23个位点均表现为多态。广东普通野生稻总体上拥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Ae=2.773,
本文报道2002年广西桂东南野生稻资源现状调查收集与保存结果。首次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定广西野生稻原生地的地理分布数据,采用自然居群多样性采集法收集野生稻资源种茎及叶样,收集到一批新的野生稻资源。调查发现了新的野生稻原生地,同时发现80%以上的野生稻资源被毁灭,发达地区100%的消失。本文认为必须加强野生稻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及早抢救濒危的野生稻资源,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原生地加强野生稻原生境保存
实验探讨了利用富营养化鱼塘水面人工浮床无土栽培水稻、普通野生稻、香根草三种草本植物作为青饲料的可行性。鱼塘水面浮床无土栽培条件下这三种植物均能正常生长,与陆地常规栽培相比,水稻、普通野生稻的生物量、株高、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稍有下降,香根草的生物量下降明显。营养成份和适口性分析表明,只要适时利用,这三种植物均是牛和草鱼理想的青饲料。
以云南普通野生稻为材料,研究其对酸性土壤适应性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在磷素活化、铝离子钝化与离子分配上具有优势,如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根分泌有机酸、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明显较高,从而减轻酸性土壤中磷素短缺与铝毒对植株的危害,而表现出生长良好状态。
通过调查,总结了广西野生稻资源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了广西野生稻资源构成濒危的原因及问题,提出了广西野生稻资源长期安全保存对策。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已被列为二级保护植物。高州市是目前广东省普通野生稻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本文阐述了高州普通野生稻的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群落学特征,初步报道了它的濒危状况及致濒原因。
本文对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的优良特性如抗病、抗虫、抗旱、耐涝、耐瘠、耐冷、耐衰老、米质优、再生性强、良好的繁茂性和生长优势及育性变异特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育种实践,探讨了利用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杂交水稻不育系、恢复系选育,以及水稻抗冷害、抗
江西东乡野生稻是迄今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本文阐述了东乡野生稻的生态环境,原位保护区和异位保存圃的保护现状,并对东乡野生稻自身的保护特性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认为东乡野生稻的保护工作要从其生态环境和其自身的遗传特性两方面着手。同时提出东乡野生稻的保护工作一定要有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