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尺度特征的气候与小气候研究

来源 :中国第二届风景园林与小气候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iang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景园林小气候自从2014年立题以来,在点、线、面三类园林绿地类型中进行了实地测析、模型模拟和虚拟仿真的逻辑论证,在物理、生理、心理舒适度的时空动态进行了分析推理,对平面空间、竖向特征和交互界面的因子变化规律进行了辩证分析.未来的气候研究如何拓展?本文在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气候与中气候和大气候叠加分析的设想,即模糊识别的全球尺度、特征聚类的国土尺度、局地划分的市域尺度,种植群落的立地尺度的不同背景条件下,以园林植物与气候的引种归化、适应驯化、演替进化为目标,将气候学和小气候理论与风景园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延展小气候研究的视域,拉近学科载体的融合,使“小气候”成为风景园林科研教学的大气候,成为拉动学科学术水平的核心引擎.
其他文献
为探究绿化廊架对夏季微气候及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本文以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一绿化廊架为实测对象,在其周围和内部设置5个测点进行微气候观测.采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指标量化人体热舒适感受,综合分析和评价夏季绿化廊架的热环境状况.结论:绿化廊架可在白天带来一定降温作用,同时能降低外来流风速,有效阻挡太阳辐射,提供良好的热舒适度,SVF与太阳辐射关系密切,绿化廊架的微气候调节效果与树阵相接近.本研究成果希
本研究基于LUR模型,利用深圳市PM10浓度监测数据和相关的气象、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数据,构建四季LUR模型,并模拟了深圳市四季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春季模型纳入变量为温度和1500m内建筑密度,夏季为风速、2000m内商业用地、2500m内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秋季为3000m内工业用地,冬季为温度、湿度、1200m内高速路长度和2000m内商业用地.四个季节PM10高浓度区分布不同,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灰色基础设施大量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城市水资源短缺、雨水资源浪费、城市洪涝等系列水问题日益严峻.采用透水路面代替不透水路面来改善上述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但如果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将雨水收集并用于路面淋水降温,可有效实现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热环境改善.本文采用SWMM模型对广州市某高校内地块进行降雨量和径流量分析,探讨通过雨水回收实现路面淋水降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以武汉市滨江居住区为对象,提炼15种典型建筑布局模式,利用CFD技术对不同模式的夏季行人高度处风环境进行模拟,综合平均风速、风速衰减率、风速离散度、静风面积比等参量,定量评估建筑布局和建设强度对居住组团通风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开敞型建筑布局内部风环境良好,并以点式高层的布局模式最佳;围合型建筑布局的劣势体现在较高的风速衰减率,不利于江风渗透;建设强度方面,呈现高层中密度空间形态的建筑布局其通风效
为缓解目前城市雾霾严重这一环境问题,采用实地调研、选点测试与CFD仿真模拟的方法,选取已建成的西安市居住组团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炼具备可比性指标——“居住组团相邻建筑高度比”的物理模型,运用实地测试以及CFD模拟建立合理的数值模型,进而对不同的相邻建筑高度比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组团内部及外部空间空气品质的差异分析,定量地研究不同居住组团形态对大气悬浮颗粒物稀释扩散的影响.最终,综合考虑
通过分析岭南山地园林的选址与布局、造园要素的利用等设计手法,对岭南山地园林风环境设计策略进行剖析与总结.同时以具有岭南山地园林代表性的广州白云山双溪别墅为例,通过场地特征的分析以及风环境的实测,对其中通风设计手法对风环境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岭南山地园林风环境的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希望对广州白云山庭院及岭南山地园林的微气候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以及研究思路,并对现代山地园林的设计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选择4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下垫面(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铺面砖地面、草地)作为观测对象,使用测量仪器对下垫面热环境参数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下垫面微气候特征和地表温度变化特征,以及下垫面地表温度和气象参数、物理性质的影响关系,对比研究了不同下垫面的微热环境影响,结果如下:不同下垫面地表上方空气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风速共同构成的下垫面微气候环境存在差异,不同下垫面地表温度的日变化一般呈先
城市绿地在缓解城市热环境效应问题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面向对象的绿地提取方法是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技术的绿地信息提取方法,相较于传统基于光谱分类方法和基于专家知识决策树的分类方法,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方法能够减少同物异谱、同谱异物对分类结果的影响.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为研究基址,通过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进行绿地信息提取,基于landsat8TM影像地表温度反演生成涪陵区地表温度图像.对研究区域绿地斑块
武汉市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大规模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绿色空间格局趋于碎片化,各绿色空间的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城市的小气候环境.本文以武汉市东湖区域为例,基于2006~2017年连续的遥感数据,利用ArcGIS技术对整个区域进行空间剖分,将区域内绿地划分为城市公园绿地(综合公园、公共景区)、生态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居住绿地、商业空间)以及其他等4类进行调查以深入研究绿地格局的变化
以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为实测地点,通过对全遮阴、半遮阴、无遮阴3种不同遮阴类型(以天空可视因子SVF作为分组依据)下18个测点各小气候因子的实地测量,分析夏冬季节背景下不同冠层遮阴对户外休憩空间热环境(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地表或表面温度)、湿环境(相对湿度)和风环境(风速、风向)的影响差异,结合生理等效温度(PET)的计算,评价不同遮阴类型空间下的人体热舒适感受.结果显示:冠层遮阴设计对于户外休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