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联放大药物释放系统的构建和抗癌研究

来源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sun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疗是临床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大而且缺乏选择性导致其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对此,研究者开发了多种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药物输送系统如pH、谷胱甘肽、活性氧等响应的药物输送系统,以提高化疗药物的选择性,但是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以及肿瘤和正常组织差异过小,导致它们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的选择性仍然有限.对此,本文构建了一种级联放大药物释放系统(CARN),能够放大肿瘤与正常组织间活性氧的信号差异,大幅提高化疗药物的肿瘤选择性,同时,利用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克服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其他文献
刺激响应型靶向是指实现纳米粒子的可控靶向,从而提高靶向部位的富集量和减少病人的毒副作用.刺激响应型纳米粒子在血液中靶向配体处于"屏蔽"状态,可以增加其血液循环稳定性和增强的渗透率和保留(EPR)效应,降低病人的毒副作用;在肿瘤靶向部位受到刺激能够"去屏蔽"使靶向配体暴露,增加主动靶向能力.然而并非所有到达肿瘤部位的"去屏蔽"的纳米粒子都会被摄取,且部分被摄取的纳米粒子还会被"泵出"肿瘤细胞外,因此
胃癌是恶性肿瘤中高致死率的疾病之一,由于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低,一经发现往往已经达到胃癌晚期或发生远端转移,难以手术切除,因而放疗和化疗成为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常规的化学治疗具有药物靶向能力弱、非特异性分布强、对正常组织器官毒副作用大以及易产生多药耐药等缺点,造成化疗的疗效不佳.而放疗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可控性,但高强度和长时间的放疗辐射会产生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等诸多毒副反应,严重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使得控制脑胶质瘤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医药学的巨大挑战课题.控制脑胶质瘤的有效手段是在跨越血脑屏障(BBB)的基础上靶向脑胶质瘤细胞,并进行可控的药物递释和原位监测,实现高特异性、可视化的联合治疗.其关键在于构建一种集"靶向识别"与"成像指导下的联合治疗"于一体的药物递释系统.本课题以一种聚合物包裹的氮掺杂碳纳米点(pCD)为载体,将具有跨越BBB、
近年来,利用体内还原性环境对药物进行可控释放成为设计和制备智能纳米载体的流行方法.但这些具有还原性的纳米载体一般内吞后被局限在内吞溶酶体中产生非预期的解体行为导致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针对这一挑战,通过连续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制备了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co-伊红Y)-b-聚喜树碱(P(DMA-co-Eos)-b-PCPTM)两亲性聚前药。在疏水性油酸稳定的上转换纳米粒子(UC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结晶对AS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临床治疗中直接针对斑块胆固醇结晶的治疗策略目前未见研究.近期研究指出:AS动物模型经皮下注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后,发现斑块和胆固醇结晶区域减小的现象.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HP-β-CD分布于AS斑块部位而发挥溶晶作用.并且,由于环糊精分子跨膜的能力较差,可直接提取细胞膜上的胆固醇,造成严重的溶血副作用,从而
靶向纳米载体在改善化疗药物的溶解性、提高对肿瘤组织和细胞的选择性、降低化疗药物的系统毒性和克服多药耐药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表面暴露靶向配体的纳米载体也可能被正常组分或细胞识别,从而造成体内的快速清除或毒副作用.因此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刺激响应性智能靶向纳米载体,通过外部或肿瘤内部环境的刺激调控纳米载体的靶向功能,用于化疗药物的靶向传递和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
MicroRNA(miRNA)是一类细胞或组织内生、长度约为19-24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其表达水平及异常行为与多种疾病如癌症等密切相关.在癌症的诊疗过程中,miRNA浓度是一个重要的生物指标,肿瘤细胞、组织以及肿瘤病人血液中miRNA的高灵敏、可视化监测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结合CHA循环放大策略以及表面浓缩富集效应,设计并构筑了基于单根聚二乙炔微米管光波导的新型生物传感器用于血液中mi
新型脂质类递送系统是实现药物/基因高效、安全传递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聚焦于构建改性磷脂,基于肿瘤微环境发展多功能脂质类药物/基因递送系统.一方面,为了解决传统磷脂基本无特殊功能性等问题,利用简单的化学反应合成了具有肿瘤微环境pH响应、线粒体靶向及复合功能的改性磷脂,通过多元协同自组装等策略获得了一系列多功能脂质类药物/基因递送系统;另一方面,利用肽类树状大分子及其衍生物类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将
针对肿瘤部位的特异性药物递送是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关键所在.目前常用的策略是通过靶向分子修饰纳米载体,从而利用其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增强肿瘤细胞摄取.然而,肿瘤异质性以及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是这种策略应用的局限所在.针对这一难题,通过屏蔽其靶向效应,以延长在体内循环时间;当TAT修饰的纳米颗粒到达肿瘤部位后,利用肿瘤酸度或者近红外光激活其靶向功能,从而增强被肿瘤细胞摄取,实现肿瘤部位的
纳米材料在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早期诊断与治疗中有着天然的优势,纳米粒子经过静脉注射后在血液循环中可通过肿瘤微脉管系统的高通透性和滞留(EPR)效应选择性地富集在肿瘤组织处.要利用EPR效应使纳米粒子获得高效肿瘤被动靶向性能,要求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尺寸以增加其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保证有足够的机会在血液中不断流进肿瘤血管穿孔渗入到肿瘤组织.但这些大尺寸的纳米材料通常长期富集在肝和脾等器官,难以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