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亚纳海沟南坡古地磁结果及其对深海沉积过程的指示

来源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海沉积位于碳酸盐溶解面之下,同时受到活跃底层水团的影响,钙质和硅质的化石均存在严重的溶蚀现象,给沉积物的定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深处,由于国际上尚未见有沉积年代学的可靠报道,其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仍然未知.针对这一研究现状,利用马里亚纳海沟4400m处的一支长度为2.35m的沉积物重力柱状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研究认为:中更新世以来,沉积间断持续发育;推测这一事件主要由于南极底层水团自中更新世以来在此研究区趋于增强,造成广泛的沉积缺失。沉积速率在1.2 Ma存在一些显著增强,幅度为此前的一倍;推测由于研究区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粉尘的重力沉降,这一沉积速率的重要转折可能与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显著增强有关。
其他文献
黔江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气体主要由CO2、CH4和N2组成,气体含量较高。δ13C1平均-35.0‰,δ13C2平均-32.4‰,δ13C3平均-33.0‰,部分样品碳同位素组成存在局部倒转;δ13Cco2平均-5.1‰。黔江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气体可能与高成熟度的页岩的湿气裂解有关。C02来自有机质的热裂解和碳酸盐矿物的分解。
本研究采集四川盆地威远和长宁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采用气相色谱仪与气体质谱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化学组成及同位素等实验分析。指出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中CH4含量高,C2+组分含量极低,干燥系数高,是世界上最干的天然气之一。威远和长宁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为有机质不同热演化阶段热裂解成因气体的混合,包括干酪根初次裂解和液态烃与气态烃二次裂解成因气,含少
本文运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等分析手段,在ZS1C井凝析油检测到十分丰富的金刚烷类化合物、硫代单金刚烷和硫代双金刚烷类化合物、以及丰富的曝吩类、二苯并曝吩类等系列化含硫化合物。指出硫代金刚烷单体化合物硫同位素与寒武系硫酸盐的硫同位素接近,而与奥陶系硫同位素差距甚远,从而确定出ZS1C井原油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典型端元油。
通过分析低分子质量的热解产物,瞬时热解(PY)结合气相色谱分析(GC)和质谱分析经常被用于阐明地质大分子(如干酪根、煤、沥青质和腐殖酸)的结构.大多数前人的工作只关注C6+热解产物;由于在有效地分离C6+产物的同时分离C1-5气态烃存在困难,以往很少用Py-GC来研究干酪根在初次裂解中产生的C1-5烃类,用Py-GC降解地质大分子有机物释放C1-C5烃类气体的定量方法则几乎没有.为了研究清楚干酪根
定量颗粒荧光技术(QGF)是检测砂岩颗粒表面吸附油及颗粒中油包裹体在激发光照射下所发出的荧光强度及光谱特征,根据荧光强度和光谱特征可以识别古油层和油气运移路径.由于该技术的高效快捷而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做了大量的砂岩样品QGF实验分析之后认为,利用QGF识别油气显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颗粒荧光光谱是判别油气显示的根本依据,油包裹体及吸附油的荧光光谱在375-475nm波长范围内荧光强度会随着波
地震波层析成像揭示了非洲和太平洋下两个巨大低剪切波速度区(LLSVPs)的存在.之后的波形拟合结果进一步表明这两个速度体有着陡峭的边界,同时剪切波速度在边界里外呈尖锐跳变而非平滑过渡,说明LLSVPs是热化学异常而非热异常.这两个LLSVPs是目前已知的下地幔最大的两个结构体.下地幔中两个如此大体积的结构的存在必然与全球的地幔对流密切相关,同时也势必影响着全球的地幔对流格局.本研究首次通过在热化学
研究高温高压条件下液态铁的热状态方程和热力学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学意义.一方面,液态铁的热状态方程是确定地核轻元素组分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分析;另一方面,探究相对于地核来说更高温压条件下液态铁的性质有助于加深对超级地球的核的认识.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是得到高温高压条件下液态铁的热状态方程的两种主要手段.从实验角度来说,数百GPa以上高压条件下液态铁的性质可以通过冲击波实验测量得到.
西准噶尔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部,以西为扎伊尔山,以东为准噶尔盆地.研究区主要分布有三条NE-SW走向的断裂,自西向东依次为哈图断裂、达拉布特断裂和克拉玛依-乌尔禾断裂,沿断裂分布有呈凸镜体状产出的蛇绿岩.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在盆山结合带地区,远震P波接收函数CCP叠加成像方法在盆地区域所存在的成像偏差。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实际应用到西准噶尔地区的地壳结构成像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太平洋西北缘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单元,日本海位于阿穆利亚板块、菲律宾板块和鄂霍次克板块的交界处,其内弧后盆地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包括日本盆地、大和盆地和对马盆地,并与日本海沟及日本列岛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沟-弧-盆地系统.关于日本海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一些学者们此前已做了相当多的定性研究。本文参考MichaelCelaya等提出的日本海演化过程,认为日本海分为南、北两期的张裂,首先建立了北部日本盆
Fluid filtration in fault zones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al,mechanical and compositional features of earthquake rupture.Magnetic properties of fault rocks con
会议